碳中和周报(第156期)丨全国碳市场首轮扩围:水泥等三大行业纳入后将覆盖60%碳排总量;两部门发文推动绿证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雷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杨佳轩 北京报道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1、全国碳市场首轮扩围:水泥等三大行业纳入后将覆盖60%碳排放总量
9月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意见的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和深化完善两个阶段,明确了纳入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清晰定义了履约期、排放范围、免费配额的分配逻辑、分配方法学等一系列问题。
《方案》明确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2024年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这些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届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将达到约60%。这也意味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实现首次扩围。
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占到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将提高碳市场的减排力度,提高碳市场的效率,促进行业公平性。这不仅能提高碳市场的公信力,还将为未来碳价的合理定价提供重要支撑。
2、两部门发文推动绿证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
9月11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生态环境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与自愿减排市场衔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以下简称绿证)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以下简称自愿减排市场)有效衔接工作作出指示。《通知》自2024年10月1日起生效,有效期2年。
《通知》指出,设立两年过渡期。过渡期内,适用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并网海上风力发电》《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并网光热发电》的项目(以下简称深远海海上风电、光热发电项目)有关企业,可自主选择核发交易绿证或申请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以下简称CCER);光伏、其他风电项目暂不新纳入自愿减排市场。过渡期后,综合绿证和自愿减排市场运行等情况,适时调整绿证与自愿减排市场对于深远海海上风电、光热发电项目的衔接要求。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这将加强绿证与CCER有效衔接和政策协同,加快我国绿证国际认可,推动完善基于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制度体系,健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
3、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开始
9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优先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水泥、电解铝、尿素、磷铵、木制品等11类产品开展认证试点。
试点工作选取市场监管总局遴选的认证机构作为认证实施主体,依据统一的认证实施规则开展试点认证,获证产品加贴统一认证标识,试点期限为3年。试点期满后,试点产品所在地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向市场监管总局报送试点总结报告。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评估,对成效突出的予以激励支持,总结提炼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通过开展试点,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推动建立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制度和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4、碳足迹核算通则国家标准发布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这项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国家标准由生态环境部提出并组织研制,将为各方研究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统一权威的指导。
该标准研制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14067国际标准,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等,为统一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开展产品碳足迹数据国际交流互认奠定了基础。相较于国际标准,该标准增加了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参考框架、数据地理边界信息建议等,还规定了鉴定性评审、产品碳足迹声明和具体产品碳足迹标准框架等内容,为各方实施和应用标准提供充分指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标准填补了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将为各方研究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指导,是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5、世界气象组织:今年拉尼娜现象出现可能性超50%
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当前的中性状态(既非厄尔尼诺也非拉尼娜)转变为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为55%。今年10月至明年2月,这一可能性增加至60%,在此期间厄尔尼诺现象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忽略不计。世界气象组织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等自然发生的气候事件,正在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这一更广泛背景下发生。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加剧,并影响季节性的降雨和气温模式。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丝特·绍洛表示,自去年6月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异常。即使拉尼娜现象有短期降温作用,也不会改变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而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长期趋势。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应当用强有力的行动加快全球能源转型,通过减少碳排放和更多适配的政策行动减少气候风险。
1、国家工业碳基础数据库上线
9月12日,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辽宁沈阳开幕。大会上,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正式发布“工业碳基础数据库”。
该数据库构建数据汇聚共享、数据质量评估、数据生产和商业化运营能力,依托工业数字化碳管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汽车、化工、建材、重点装备、原材料、光电线缆等多个行业提供数据订阅、数据定制、数据开发三类公共服务。
目前,工业碳基础数据库通过数据研制和数据共享合作方式,聚集本土化碳排放因子数据,已与钢铁、石化、建材等40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碳足迹数据合作,已采集加工和汇聚6000多个单元过程数据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数据库的上线,将为我国工业领域碳管理服务等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支撑。全面推进工业碳基础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共用”,不断提升数据质量、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打造国内公认、国际互认的权威工业碳基础数据库。
2、上海首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产品SHCERCIR1上线运行
上海首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产品于9月13日正式上线交易。本次上线的交易产品是依据上海碳普惠I类方法学产生的减排量(交易代码:SHCERCIR1)。SHCERCIR1可以用于上海碳市场配额履约抵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自愿碳抵消、自愿碳注销或者公益捐赠。
SHCERCIR1交易应当通过上海碳排放现货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挂牌交易、协议转让或经市生态环境局批准的其他方式。挂牌交易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应当小于1万吨,协议转让单笔买卖最小申报数量应当不小于1万吨。实行涨跌幅限制制度。挂牌交易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确定;协议转让的成交价格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之间确定。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产品有利于加快构建完善上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进一步丰富上海碳普惠减排量消纳渠道,为构建以碳普惠体系为核心的地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注入新活力。
1、比亚迪2023年碳排放总量增加53.08%
2023年比亚迪ESG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两年,比亚迪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加。2023年该司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12341455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8061970吨二氧化碳当量)增加约53.08%。
比亚迪在报告中表示,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主要排放来源于能源消耗,近两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比亚迪的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密度相对2022年也略微上升,由0.19011吨/万元营收提升至0.20490吨/万元营收,同比增速为7.78%,远低于碳排放的同比增速。
在产品碳足迹方面,比亚迪在2021年成立了比亚迪碳排放管控委员会,负责公司碳排放日常管理和统筹规划工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对于企业而言,加强环保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优化工作流程,都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举措,大企业更应努力提升公司碳排放管控水平,推动公司实现碳中和。
2、欣旺达探路“电池护照”,碳足迹与供应商管理成重点
2023年,欣旺达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59352.51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638420.29吨二氧化碳当量)增加约3.28%。
目前,欣旺达加入全球电池联盟(GBA),并参与到电池护照试点工作中。同时,欣旺达开展了供应链低碳管理、碳足迹计算、电池护照等多个专项工作,以应对欧盟新电池法案的要求。
产品碳足迹方面,欣旺达已开展2项产品碳足迹认证项目,选择10款典型产品进行认证,并获得碳足迹证书及报告。
在供应链调研及管理方面,欣旺达为满足欧盟新电池法案及客户要求,启动“供应链低碳发展”项目,将“双碳”要求融入到供应链的管理中,即在供应商的准入、供应商评估及供应商绩效流程中,推动供应链减排。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高质量发展阶段,电池企业不仅需要在科学技术上坚持突破创新,也需要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新标准的制定。这将成为电池生产商、使用者和供应链企业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