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将于近期启动上线交易

(原标题: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于近期启动上线交易 绿色投资风口已至但仍存挑战

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全国碳排放交易权市场将于近期启动上线交易。”今日,在中欧气候投融资暨ESG国际合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支持碳排放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在加速设立,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标准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叠加中国经济复苏的韧性和绿色转型、低碳转型的巨大潜在机遇,将为国际可持续发展投资者提供新的机遇。

与会嘉宾认为,投资机遇越来越明朗,但仍面临挑战。如当前能源、碳减排相关科技发展不明显、绿色投资依然面临正向激励不足等问题。对国际投资者而言,还需让国际投资者了解中国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中国仍应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制度,并建立国碳排放数据库。

此外,在此次会议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公布“STOXX-IIGF中国A股ESG指数”。该指数是全球第一条使用中国本土化特色指标体系和数据的A股ESG指数。据悉,该指数或在今年年底前后将发行ETF产品。

资本市场支持绿色金融已取得一定成果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接下来,还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碳排放交易权市场的上线仅是中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举措之一。

李高在会上表示,推动金融系统作出系统性的响应,对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际上,我国在资本市场支持绿色金融方面的探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险峰在会上表示,截至今年6末,我国60家资产所有者、资产管理者和相关的服务机构已经成为负责任投资倡议组织(PRI)的签署方,国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已经推出以ESG环保、低碳、新能源、清洁能源、可持续环境治理、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为主题的证券投资基金273只,规模约2600亿元。

在绿色债券方面,马险峰介绍,“十三五”期间,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通过首发、再融资、挂牌、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累计募集资金约2万亿元。至去年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分别为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上市公司的6倍和3倍。

与此同时,监管层亦在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的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据了解,青岛西海岸正在推动中欧绿色投融资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对欧开放合作格局,打造了中德生态园、中英创新产业园、中法工商创新基地等中欧合作交流平台,与欧洲城市之间在经济、科技、人文等领域保持了密切交流合作,为中欧气候投融资合作拓展了广阔空间。

绿色投资风口已至 但仍存挑战

在“双碳”目标之下,中国大力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绿色投资风口已至,但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绿色发展背后是能源革命,本质是科技革命。”山东省绿色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冰在该活动的圆桌论坛上表示,绿色基金投资方向非常广泛,主要聚焦于节能减排、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绿色制造等领域。

具体而言,张冰介绍,能源供给侧方面以“发电端去碳化”领域为主,如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资源发展的科技项目、氢能等;在能源消费端方面,绿色基金主要是支持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深度的电能替代,电动汽车行业机会较大。

中国绿色行业的发展,同样引起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Qontigo指数公司全球可持续投资负责人Rodolpehe在会上表示,中国企业的ESG表现现在已成为国际投资者越来越关心的议题,全球投资者因此看到在投资中国创新企业方面将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不过,风口之下投资市场亦存在挑战。张冰直言,当前科技在能源、碳减排等相关技术的突破上并不明显,且绿色投资目前正向激励不足,增加投资成本。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王遥表示,中国的绿色债券等方面的标准与国际有所差异,让国际投资者理解中国标准仍有难度。“在此背景下,最重要的是提高透明度,让国际投资者知道中国的标准是什么、产品投向是什么。”

马险峰认为,推动ESG可持续投资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逐步完善基础制度建设。未来中国仍进一步需明确ESG界定标准、建立完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指引、加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鼓励第三方ESG服务机构加快发展。

李高亦表示,在中国推动气候投融资的发展过程当中也非常注意,要引进国际经验、国际资金和境外投资者,希望持续深化有欧方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中欧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人才资源、交互流通,把气候投融资合作打造成中欧双方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新亮点、新引擎。

建立国家级碳排放数据库将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中国应建立起国家级的碳排放数据库。”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建议,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很长时间,建立并完善全国碳中和数据库,将有助于政府层面制定相关碳排放时间表与路线图等,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叶燕斐认为,如果基础数据不扎实,可能会影响监管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和实施力度的判断。同时,银行保险机构对相关碳排放数据需求同样较大。未来,银行业自身运营需要碳中和,就要求其客户实现碳中和。

在叶燕斐看来,尽管碳减排数据虽然带有私人性质,但从影响来说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数据,所以建数据库只能是政府部门来做,上市、发债等融资主体均应公布自身碳排放数据,至少需要公布企业用电、用水和燃料等方面的实际数据,以此作为推测碳排放量的依据。

马险峰表示,今年6月26号证监会正式发布了新修订的定期报告格式与准则,此次修订将有关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相关内容,整合到环境和公司的强制性披露要求,以及公司减少碳排放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的资源性披露要求。未来证监会还会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情况,丰富具体披露指标,促进ESG投资规范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呈增长态势,2020年约有27%的上市公司发布了ESG报告,沪深300企业中已经有259家发布了独立的ESG报告。其中,头部大型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示范效应比较明显。

此外,叶燕斐认为,金融机构也需要关注企业的碳排放的情况,可通过金融服务合同收集企业碳排放数据,如银行在贷款合同当中可约定企业应报送非财务数据,以此倒逼企业进行强制信息披露,促使高碳企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及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