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边留秧苗 观察稻热病防治关键时机

(田间稻热病。图/农试所提供)

稻热病是影响台湾一期稻作收成与稻谷品质最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在高湿、多雨环境下,常造成难以控制的严重疫情。以往普遍认为稻热病是由空气中的病原孢子传染引起,农委会农业试验所近年田间调查发现,带病秧苗才是造成稻热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农试所已开发省工简便的苗盘杀菌处理技术,有效降低秧苗带病率,并建议农友可观察留置田边的剩余秧片,若插秧后3周内无故出现严重干枯死亡,则代表秧苗带菌,此时应立即进行喷药预防,并将发病秧片移除,能有效降低水稻植株的病菌感染、蔓延,节省防治成本。

稻作农忙季节即将来临,插秧后病虫害管理的成败,通常决定该期作收益的好坏;其中重点在于源头管理。农试所说明,多数农友表示留置田边的剩余秧片经常在补秧阶段,就无故出现干枯死亡现象,多半就是由稻热病感染所引起。

稻热病感染稻穗后,病菌会存活在稻壳护颖及米粒种皮。虽然水稻播种前,稻种都会浸泡消毒药剂进行杀菌处理,但为减轻苗盘重量而添加在育苗土中的粉碎稻壳,其中躲藏在粉碎稻壳上的病菌反倒成为秧苗稻热病的感染源。

农试所指出,一般而言,届临出秧的3周大带病秧片,如果没有拨动翻找,很难从外观看出秧苗下位叶已经染病。剩余秧片植株丛生,提供病菌温暖潮湿的良好发展环境,因此在插秧后2至3周内,就能观察到苗株出现不明斑点、甚至干枯死亡现象。随后田间植株再经过2至3周、进入分蘖盛期后,也会因为植欉茂密、环境湿度升高而开始陆续发病。而这个时间点,也就是长久以来大众普遍认为的稻热病好发时间点,但此时投药通常已错失最佳防治时机。

农试所指出,台湾水稻采机械化插秧种植,该所透过空拍图发现田间稻热病发生分布,与水稻插秧轨迹具有高度一致性,证实带病秧苗是国内稻热病的主要传播感染来源。农试所表示为减少秧苗带病机率,同时考量目前育苗场普遍面临的缺工困境,已开发出省工简便、便宜有效的苗盘杀菌处理技术,育苗场仅需在播种过程苗盘浇灌的两道用水中,同时添加下列任一种稻热病防治药剂,并确保水量足以润湿上层覆土,即可有效降低秧苗带病率。稻热病防治药剂推荐如下:50%免赖得可湿性粉剂稀释1,500倍、75%三赛唑可湿性粉剂稀释3,000倍、40%甲基多保净水悬剂稀释1,000倍。

秧苗期稻热病防治得当,即可降低叶稻热病的发生。农友端则建议留置部分秧片作为秧苗健康观察使用,一旦发现秧片无故出现不明斑点或干枯死亡现象,立即进行全面田区施药预防,以免错失最佳防治时机。穗稻热病防治部份,由于病害造成的损害无法挽救且攸关收益,因此无论叶稻热病发生与否,均建议在抽穗前5至7天全面进行预防性施药,以减少田间病原带来的不可预期危害与损失。如果叶稻热病发生严重,则建议齐穗时再施药一次,以确保收益。稻热病防治药剂可参考植物保护资讯系统推荐,如:75%三赛唑可湿性粉剂3,000倍、40%甲基多保净水悬剂1,000倍、50%免赖得可湿性粉剂1,500倍、40%亚赐圃乳剂1,000倍、45%喜乐克拉乳剂1,200倍乳剂、50%护粒松乳剂1,000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