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深处守水人

守望一条河,染绿一座山,点亮一片夜。

新疆天山深处,三工河蜿蜒北去。在著名的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附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辖域,高新东跨过吊桥,拾级而上,走进阜康市北亭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水电站渠首控制室,监测河流水位,检查设备运转。算起来,他从1979年接下父亲高明福肩上的担子,已在这里工作整整45年。“在这住着,眼睛盯着,心里才踏实,这里离不开人呐!”高新东说。

护渠、守水、植绿……每当高新东来到渠首,眼前的青山、脚下的河水,总会让他想起父亲,想起已过世的爷爷。高新东工作的水电站,曾是兵团十二师二二二团唯一的电力来源,守护好电站渠首对于确保电力供应十分重要。1960年初,电站渠首建成后,便走马灯似的不断更换守护者,他们受不了荒野环境和枯燥工作,直到1971年,高新东的父亲高明福接手这份工作。

“父亲退休后仍住在渠首边,看山、看水,看工作中的我。”高新东说,“当年父亲为干好这份工作,将家安在渠首旁,把爷爷也接过来,他们看着光秃秃的荒山,心里很不是滋味,便带领一家人种树,四周的荒山渐渐绿起来。”高新东青少年时期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随家人上山种树。

两代人守水,三代人植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高新东一家三代靠手拉肩扛已种下3万多棵树。“荒山绿了,大山看起来越来越年轻;水不停地流,还不折腾人;渠首也很硬朗,一直没有大毛病,想到这些我特别有成就感。工作生活虽然单调,但很值得。”置身青山绿水间,高新东会心一笑。

其实,高新东初到水电站渠首工作时也满心不愿意。本来,高新东要到乌鲁木齐工作,听说他到自治区首府就业,亲戚和朋友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可高明福考虑到水电站缺人手,执意让儿子回来。“守在山里,每天除了看水,还是看水,有意义吗?”因为工作的事情,高新东第一次与父亲闹脾气。

最终,高新东拗不过父亲,回到大山深处。虽然很不情愿,高新东面对工作仍一丝不苟。“渠首确实需要人,那时也只有我最合适。”随着时光的推移,高新东慢慢理解了父亲,“咱兵团人就是要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只要自己努力,在哪儿都能找到位置,在哪都会有价值”。

霜降至,秋水凉。高新东来到河岸,将河中的枯枝落叶打捞上来。除了每天监测水位、检查设备,高新东会根据季节变化,开展当季的重点工作。冬天会重点检查渠道,如果出现结冰要及时“打冰”;夏天要防止暗渠发生漏水等情况;遇到下雨天气,则需重点注意水位变化,随时进行应急处理。

山里的雨,说来就来。在一个夏日的傍晚,高新东在渠首测完水位回到家中,和妻子薛丽萍拉家常。突然,一阵马蹄声打破了山谷的宁静。“山顶下雨了,大得很,你们赶快到高处躲躲。”一名和他熟悉的牧民赶到家门口大声喊道,话音未落便策马疾驰而去。

“如果大雨引发的山洪冲击渠首,不仅会造成损失,还影响供电。”高新东紧张得跳起来,一边奋不顾身冲向渠首,一边让妻子带着父母和孩子向高处转移。他将流速仪放进水中测量,发现水流量在暴涨。

头顶倾盆大雨,脚下洪水奔涌。30个水、40个水、50个水、60个水……30个水就是每秒流过30立方米,短短三四分钟,水流量已翻番。受洪水影响,电动闸门失控,只能手动提闸,而平时至少要2人才能转动提闸轴轮。情况紧急,怎么办?“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咬牙!”不知哪儿来的力气,高新东硬是凭一己之力,转动了闸门。

然而,闸门抬起那一刻出现了更危险的情况,山洪裹挟着碎石咆哮而来,高新东瞬间被冲走。半夜时分,洪水退去,高新东的妻子和同事才找到了被树木拦住的高新东。“那次太危险了,心一直悬着。”回忆当时的情形,薛丽萍仍心有余悸。

由于高新东处置及时得当,水电站渠首保住了,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要感谢在山上栽种的这些树,树木挡住了大部分山洪挟带的碎石。如果没有这些树,渠首很难保全,我也会被冲进激流里。”高新东感慨:“树木不仅绿化了荒山,关键时候还阻挡洪水,保护了人和设备。”

在日常工作中,高新东喜欢琢磨。他研究制作了水位报警器,当传感器检测到水位超过设定值时,就会发出提示鸣响。此外,电动手闸、河流实时监控仪等也安装在渠首,让水位监测、设备操作等工作更为科学便利。

“守渠人终究会被科技取代,现在的坚守,也许就是等待那一天的到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阜康市北亭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水电站早已不是当地唯一的电力来源,但仍在发挥作用,持续供应清洁能源。去年3月,高新东整60岁,到了退休年龄,现在以返聘的方式继续坚守在渠首。

青山巍巍,碧水淙淙。60多年过去了,水电站渠首安然无恙。“如今有洪水预警,山上的树也更多了,基本不会出现危险情况。”高新东说,“其实没什么好讲的,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守水,一件是种树。只要发电设备运转,我就会带着责任,继续坚守在这里。” (经济日报记者 乔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