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双面侧柱碰实验,海豹拿下全优成绩单,比亚迪CTB技术立功了

侧柱碰实验,加码两重难度!在安全问题上,比亚迪海豹交出了一张完美答卷。

在由汽车安全测试栏目TOP Safety开展的双面侧柱碰实验中,比亚迪明星车型海豹,强势拿下全项目优秀的最好成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两次测试中,不仅海豹车体有效兼顾前后座3位模拟乘员的基本安全,车内电池包,也在经历碰撞后,通过了电池复用测试。

从人到车,全部安然无恙,海豹是怎么做到的?先来了解一下,此次双面侧柱碰实验的详细过程。

一、双面侧柱碰实验,难上加难

侧柱碰实验,是汽车安全测试的传统项目,其常规实验流程,是将整车安置在特定的轨道位移设备上,进而由位移设备,以固定速度带领汽车侧面直撞障碍物,通过模拟汽车侧面受创场景,来检验车体结构对内部乘员的保护能力。

一般的侧柱碰实验,主要专注于车内模拟假人的状况,只要一次碰撞后的假人体征基本正常,安全测试就算合格了,而海豹此次参与测试,则专门增加了2重难度:

1、增加了碰撞次数。

首次碰撞,以32km/h的固定速度,和75°角,侧面撞击前后门中间的钢性柱,也就是常规检测的固定项目。完成撞击后,同一台海豹,又主动上难度,额外进行了后排车门为撞击点的二次测试,这就很贴心了。

什么样的人坐后排?老人、孩子、客人。增加后侧柱撞击测试,就代表了海豹的极致安全理念:它要保护的,是车内每一个乘员!那它的两次测试表现是怎样的呢?试验结果显示,前后门变形量、模拟假人各部位体征,全部处于限定范围内,各项成绩,全优!

2、还增加了性能测试。

完成两次撞击还不够,海豹再加难度,对电池性能进行了测试。为什么说测电池性能更难了?

一方面,电池部件,本来就是新能源车的“最大安全隐患”,你不去碰撞它,它尚且有可能短路爆燃,更不要说接连迎接两次撞击了。此外,由于撞击点横截汽车中段,撞击过程产生的“切割力”效应,也会对电池包产生很难预期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多重不确定因素下,海豹电池包仅产生了外观上的轻微变形,带电部分则一切正常。测试过后,相关技术人员专门将受撞汽车的电池包取出,装载到另一辆海豹汽车中,经过驾驶测试,各项性能都照常运转,毫无异样。

二、极致安全的底气是什么

不仅加了难度,还做到了完美通关,海豹凭啥能完成行业奇迹?艺高,胆才能大,海豹的全优成绩单背后,是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赋予的,三大核心优势:

1、“类蜂窝铝”结构,构筑高强度整车三明治

借鉴刀片电池的蜂窝构造和长方体结构,CTB技术将电池包与车身结构连接为一,创造性地打造了地板、电芯、托盘一体成型的“整车三明治”构造。其中的刀片电池,既充当能量来源,也成为车身传力、吸能的重要构成。

这种独创性设计,极大地拓展了车体内部的吸能空间和传能路径,使整车各部件间的连接,更紧密,面对意外碰撞时的形变,也大幅缩小。

2、传力路径分流机制,让碰撞能量疏而不爆

部件连接上,CTB技术组合运用了全扁平结构、贯通式闭口直梁传导、电池包门槛梁集成化等多个设计理念,在汽车内部,形成了“上中下”三条传力路径。

该机制下,新能源车既拥有了更广阔的能源空间,实质上提升了汽车续航能力,而来自任何方向的碰撞,也能够迅速疏散到整车各个部件,避免了撞击力的集中积聚,达成了“化海啸为溪流”的抗险效果。

3、整车参与传力过程,媲美豪车级扭转刚度

电池包与车身的一体集成,使以往游离于稳定机制之外的电池上盖、电芯、边框,全部参与到了传力过程当中。

这种整车传力的构造,使底盘结构更稳固,进一步降低了汽车的平衡重心。由此带来的性能提升,让搭载CTB技术的海豹,拥有了高达40000+N.m/°的高扭转刚度,为驾驶者带来了弯道不甩尾、减速不形变的豪车级驾驶体验。

三、结语

选择新能源车,性能是考量,安全是底线。

性能再卓越,安全无保障,那就是“奔跑的活棺材”;相反,专注安全,却忽视性能,对用户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体验降级。显然,对喜爱新能源的车主来说,CTB加持下的海豹,正是高品质出行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