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學巷能否遍地開花?校長談改變 要先化解地方阻力

设置通学巷、通学廊道,家长几乎乐见其成,周边住户能否支持是重要一环,考验校方与社区间的沟通。记者邱德祥/摄影

去年2月,有YouTuber在脸书分享一张被称为「小朋友的肉体人行道」照片,高雄市文德国小周边未设置人行道,约50名小学生与老师,用手拉一条绳子,「自制手提式人行道」与车争道,引发热议。新北一名国小导师指出,设置通学巷、拓宽人行道,家长几乎乐见其成,附近居民常是第一个反对的,尤其要使用通学巷出入的居民,考验校方与社区间的沟通。

板桥区莒光国小有3000多名学生,规模不小,校长林义祥说,为让孩子安心上学,5年前在南侧门设置通学巷,他坦言,因通学巷上下学时段无法通行,附近居民出入不方便,前任校长花很多力气与通学巷内住户沟通,近年住户逐渐养成习惯。学校也会在新生入学家长座谈会宣传通学巷,有家长愿意改变接送型态,提早放孩子下车走通学巷,训练孩子对道路风险认知。

新庄国小校长张信务说,家长放心让孩子上下学只有通学巷不够,新庄区学校有联防系统,包括在上下学路口安装监视器,导护志工在路口执勤,超商扮演导护商店,加上行政人员巡逻学区、邻里巷弄,才是一套完善机制。不过张观察,学校、社区、警政单位常各自为政,分工不明确,导护志工平均年龄大、如今多为阿公阿嬷,未来将愈来愈难找志工协助。

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处管制设施科长黄俊翰表示,通学巷用意是让学生安全走在巷弄不受干扰,因禁行车辆的管制强度高,有些居民要在上学时间开车,碰上管制就没办法出门,假设早点下班遇到放学时段也不能回家,反弹就会很大。

黄俊翰说,推动通学巷通常是学校周边居民有共识,交工处很难主动发起,这不太容易说服,很多人不行就是不行、没意愿就是没意愿,地方、学校有共识再一起讨论,才能避免纷扰。

台北市国小学生家长会联合会总会长吴政鸿提到,各校推动通学巷或多或少碰到阻碍,毕竟设置后会有时段性禁行车辆,家长接送前要评估往哪个方向、停在哪个路口,立意良善,却不是所有学校适用。

新北板桥区莒光国小有3000多名学生,5年前在南侧门设置通学巷,过程中花许多心力与巷内住户沟通,才凝聚共识。记者侯永全/摄影

设置通学巷、通学廊道,家长几乎乐见其成,周边住户能否支持是重要一环,考验校方与社区间的沟通。记者邱德祥/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