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复育成本降五成 中山大学开发创新污染整治技术
国立中山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开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处理绿色整治技术,让相关业者整治成本降低至少5成,避免产生2次污染,该技术已成功应用在半导体科技大厂绿色整治,复育活化污染土地。(国立中山大学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国立中山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开发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处理绿色整治技术,让相关业者整治成本降低至少5成,避免产生2次污染,克服污染同时兼顾友善环境。该技术已成功应用在半导体科技大厂绿色整治,复育活化污染土地。
中山环境工程研究所讲座教授高志明表示,土水污染分重金属污染、石油碳氢化合物等油品污染、含氯有机溶剂污染(干洗业、制造业、金属表面处理业)三大类,业者须按法规整治,但要成功复育并不容易。前身为台湾美国无线电公司桃园厂受含氯有机溶剂之三氯乙烯致癌物污染,花费数亿元及超过20年整治,至今仍因诸多因素而尚未解除列管。
高志明强调,污染场址整治复育工作首先必须完成精准污染调查,掌握污染物特性及污染程度和范围,选择适当整治工法才能加速整治工作,达到整治目标及解除列管。
高志明的研究团队开发绿色及永续整治技术,以生物整治、被动系统、现地处理及节能减碳概念进行污染改善。绿色整治技术对环境友善且无二次污染问题,价格具竞争力,成本较国外相同技术可降低5成以上,更能针对土水场址的地质条件、水文环境「客制化」药剂,已成功协助整治国内多处污染场址,使其解除列管,并做到实场化、模组化及自动化。
面对重金属污染,团队开发植物萃取可溶出重金属的绿色螯合剂;针对油品污染,团队开发加速土壤地下水中微生物生长的基质和药剂,从污染场址搜集筛选分解具有可分解油品的微生物,提升油品的分解效率,并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将微生物制成易输送的菌粉,使微生物易于保存并使其寿命显著提升。
针对含氯有机溶剂污染,团队开发「可做为替代碳源的基质」为生物整治药剂的核心,令其可被微生物利用、强化可分解污染物质的微生物增生。例如生物分解三氯乙烯,需透过氢离子跟氯反应结合,逐步分解为无毒的乙烯,因此整治过程要控制环境,确保氢气持续产生取代氯离子。然而,基质被生物利用后所产生的副产物有机酸易造成水质酸化,抑制微生物生产氢气,同时造成水资源污染。团队透过加入酸碱中和缓冲剂等手法,开发基质可缓和因厌氧反应造成水体酸碱值降低的问题,维持酸碱条件同时分解有害物质,达到绿色整治目的。
高志明认为,成本降低可提高业者解决污染问题的意愿,加速环境复育、土地活化再利用,友善周边环境,免背负污染场址恶名,更能达到民众、企业及政府3赢。去年开始,团队也与环保科技业者合作研发生物整治药剂,协助工程顾问业者与国内半导体科技大厂绿色整治,成效获业者肯定,并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