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等教育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推动高等教育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积极加强与共建国家教育领域的互融互通,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理念不断更新、机制不断创新、举措不断细化。实践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动高等教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的高校通过多种形式,持续拓展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陕西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高等教育资源富集,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科教优势、文化优势。陕西高校先后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达到46个,接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留学生和公派出国学生人数呈现强劲发展态势。陕西已成为中亚国家学生首选出国留学目的地之一,累计吸引超10万名外国学生来陕留学。依托西北大学等高校建立的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等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同时,利用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独特定位,积极探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了优质资源共享,深化了人文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

总体上看,高等教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仅要关注规模和速度,更要重视质量和效益;不仅要关注单方面的供给或者需求,更要重视中外双方供需的双轮驱动作用。教育对外开放已经深度融入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当中,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发展大局当中。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新阶段,如何更好发挥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人才、人文和技术支撑,并在国际合作中促进高等教育行稳致远,这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我们需要在理念变革、机制创新、举措细化上多下功夫,务求实效。

理念变革是高等教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力量。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高校要有大视野、大格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共建“一带一路”是高等教育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机遇与重要抓手。陕西高等教育要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形成的重大共识和成果的契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助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建设“一带一路”全方位、宽领域的国家教育合作交流新高地和核心区。要充分发挥教育的独特优势,聚焦“质量”“特色”“创新”,提质增效,深挖区位资源和学科特色,完善交流合作机制,做好“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这篇大文章。但交流合作不能蜂拥而上,过度扎堆,避免盲目性;不能降低对合作方资质、标准、水平的要求,仅仅停留在完成国际化指标任务上,摒弃功利化;不能多点开花、各不相联,分散平台、各自为战,防止分散化。

机制创新是高等教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要系统考虑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各个参与主体诉求,形成协作与联动机制。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平台搭建等工作,制定合作框架、合作标准,建立监督评估体系,做好高校国际合作“服务者”。高校要结合办学实际和学科特色、优势,实施“放管服”改革,放权给二级院系,让院系及师生做国际合作的主体,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加强“一带一路”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健全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研究体系,发挥好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做好国际合作“引领者”。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和单位作用,坚持参与主体共商、共建、共享。创新机制,畅通渠道,充分吸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举措细化是高等教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务实行动。要找准“一带一路”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契合点,多措并举,优化配置人才、学科、技术等资源,促进要素畅通流动。整合“一带一路”高校专家资源,建立全省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专家委员会,形成高等教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专家库。深入开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方面法律、政策协同研究,编制共建国家教情手册,建立“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基本信息数据库。梳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等发展共同体基本现状,完善平台建设的基本条件、发展规划、组织原则、标准体系等。支持在共同领域、有合作基础、具备相同专业背景的一流高校、特色高校牵头,与共建国家高校组建联盟,统筹分类、有序科学开展各项活动。结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科研基础条件和合作意愿,支持省内高校发挥学科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实施好“丝绸之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整合慕课资源和相关科技文化知识资源,形成开放、协作、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鼓励省内高校与“一带一路”高水平高校之间,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新材料、高原生态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等领域联合培养一流学生。做强与“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专业、国别和区域研究、产教融合、人文交流项目,更好地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构建全球创新治理新格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梁木,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