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4大「残酷障碍」削弱美吓阻陆 提升台海后勤须新思维
美军KC-135空中加油机。(图/美国空军官网)
1945年任南太平洋司令的美国海军上将哈尔西(William Halsey)实践「后勤决定战争胜败」格言,克服残酷障碍走向胜利。美媒报导,要提升台海后勤能力,美国需要新的思维。
美国「国防新闻周刊」(Defense News)指出,时至今日,印度-太平洋地区仍是一个无情的战场,当距离、水域、时间与规模这4大残酷障碍结合在一起,削弱了美国对中国的吓阻力道,尤其是空中威慑能力。五角大厦策士必须了解这种交互作用,并寻找解决整个问题的方案,而不仅仅是解决个别问题的办法。
首先,「残酷距离」(tyranny of Distance)不利于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吓阻能力。美国大陆与印太地区基地的距离,是与欧洲基地的2倍。这段距离延长了补给线,导致大部分部队的配置为支援功能而不是战斗角色。相较之下,中国距离战区更近,简化了后勤作业,使其能够迅速集中战斗力。这种不对称对北京有利,削弱了美国的吓阻能力。
其次,广阔的太平洋—或者说「残酷水域」不仅增加了美国战机和海军舰艇必须接近才能将武器置于目标射程内的距离,并且严重限制了基地选择。例如,短程战斗机缺乏必要的燃料,难以完成在台湾海峡的任务并返回该地区的有限基地。空中加油将扩大其作战范围,但空中加油机对中国飞弹来说是有吸引力的目标。
因此,美国空军将发现自己面临无法出动足够军机来阻止中国取得胜利的风险。透过击退加油机,中国人民解放军得以实现空中拒止,甚至可能享有空中优势,而毋须在战斗中击败美国制空战斗机。鉴于占据空中优势对北京的致胜理论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海洋地理的限制以及中国飞弹威胁大大削弱美国的震摄力量。
此外,成功的延伸吓阻取决于向该地区快速投射大规模战斗力。美军部队和装备若是来得太晚,将变得毫无意义,而这就是「残酷时间」。美国战机能在数小时内从西岸飞越太平洋,但沿途需要加油机支援,使准备时间增加了24至48小时。
不仅如此,向战区部署大量美军和武器需要数月时间。在美国及其盟友2003年派兵入侵伊拉克前,即便已在中东持续强化军事存在且无敌军干扰,美国仍需花费6个月时间来集结支持初期作战行动所需的人员和物资。更重要的是,美国当时掌握了主动权,自行选择时间和地点展开军事行动,然而在印太地区,中国很可能拥有这项优势。
最后,倘若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后勤作业的规模和复杂性将令人咋舌。「残酷规模」并非一直线,额外的战斗人员和支援部队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举例来说,停机坪空间有限,军方策士必须动用来自更多作战基地的飞机,这将增加空中加油需求和地面保障需求,例如维护和服务、支援设施和武器储存地点等。
大规模后勤作业的规划与执行并非易事。即使经过长达数月的精心布局,7月的「机动卫士」(Mobility Guardian)演习仍旧遇到麻烦。例如,一架C-17运输机因机械问题仅飞至夏威夷,而其他军机则在不同时间点落后于原订计划。这些事件都能单独获得控制,但相互结合便会迅速产生连锁效应。
报导说,北京正计划让情况变得更糟。真正的危险在于,中国领导人认为,在美国在该地区拥有足够战斗力之前,他们拥有实现既成事实的窗口。因此,动员、部署和维持美军作战能力是有效吓阻的关键。
不幸的是,后勤问题很难轻易解决,解决其中一项往往会使其他问题变得更糟,使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例如,美国可在前方部署更多部队,试图解决距离与时间的限制问题。然而,如果没有额外的基地选择,这些部队最终将集中在大型基地,很容易成为敌军优先打击的目标。为了减轻这种威胁,美国可以尝试在第一岛链内更广泛地部署军队,但分散的部队恐加剧跨越大片水域作战的挑战,并增加了后勤支援的复杂性和规模。
报导说,五角大厦不该尝试个别处理后勤问题的各个部分,而应拟定一种全面性计划以同时应对这些残酷障碍。这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同时做出艰难选择并接受各军事部门倾向避免的风险。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让美国在印太地区吓阻对手的后勤支援变得更容易、更快捷、更有效率且更加有效。(译者:刘文瑜/核稿:张晓雯)1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