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视界》技校生变国际制琴师 感谢那5年
毕业多年后,高彤彤在国际上闯出名号,回义大利拜访恩师Gio Batta Morassi。(高彤彤提供)
高彤彤穷尽一生的每分每秒,全心投注在提琴制作上。从普通的技校生一步步自我突破,最终成为国际知名制琴师,提起在义大利留学的5年时光,高彤彤眼里焕发出光彩,那是一段影响他日后制琴理念的美好岁月。
高彤彤以文字比喻,汉字的笔画呈现横平竖直,而义大利文基本上都是曲线,义大利人从小就习惯这种龙飞凤舞的曲线书写习惯,有利于他们处理小提琴的线条。
高彤彤举例,在小提琴身上,找不到直竖的线条,像是镶线、琴头的旋转都是曲线造型,这些都来自大自然赋予的灵感,就像每个贝壳的曲线都不一样,但是都很自然而且流畅,如果是严格按照尺寸标准,就不免失去了自己的风格,「这也是东西方制琴教育的最大差异。」
在义大利待久了,这种自然与和谐的线条,逐渐融入高彤彤的血液,他说,「小提琴的制作尺寸当然有一定的范围,但就是在这个范围里,可发挥制琴师个人的想法。义大利老师教给学生的,不是死板的尺寸数字,而是线条的和谐、变化与流畅,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涌现自己的想法。当你在鉴赏一把小提琴的时候,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它,而不是拿尺去丈量。」
「中国制琴讲究准确,但古典义大利制琴强调自然,准确反而次之。」高彤彤说,义大利制琴充满制琴师的风格,就算不贴标签,也可以知道出自哪个学派,像是自己的作品,识别度也很高,行家能看出师承自蒙纳西学派,但又有高彤彤自己的风格。
「除了在课堂上的启发,我在义大利碰到好老师,接纳我成为他们家庭的一份子。」高彤彤举例,刚开始他只是蒙纳西的学生,后来师生感情愈来愈深厚,当老师休假回老家时,也会带上高彤彤同行,一起住到老师家里,一住就是一两个星期。
还有一位制琴朋友的母亲,是小学的义大利文老师,发现高彤彤义大利文的程度还不够,于是免费每周为他补习一次。时间久了,甚至把家里的钥匙也打了一副给高彤彤,欢迎他随时去住,还教会他很多道义大利料理。就这样,高彤彤逐渐了解义大利的社会、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的原则,甚至体会人情交往的默契。
高彤彤说,恩师蒙纳西的儿子常说,「我俩是兄弟,除了不是同一对父母亲生的。」毕业回国后,依然和义大利友人保持书信往来,后来有了Email、即时通讯软体,要联系对方就更没有时差。
高彤彤兴奋的说,今年9月开学,蒙纳西的孙子来中央音乐学院当半年的交换生,学习提琴制作。「蒙纳西家族的制琴史将近百年,中国大陆只有数十年,他们家族愿意让派长孙来北京学习提琴制作,这是对我们多大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