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见布林肯 中美高级官员1个月5次频繁互动
王毅见布林肯,中美高级官员一个月五次频繁互动。图为7月7日中美参谋首长视讯通话。(环球网)
大陆《环球时报》环球网9日报导,据中国外交部消息,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在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期间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这将是6月10日中美防长在「香会」期间会谈后,中美高层之间的第五次互动。此前四次会谈或通话中,「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四不一无意」「应约」「台湾」「乌克兰危机」等成为中美通稿中高频出现的词汇。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9日中美外长会谈中,「落实元首会晤」「台湾」「乌克兰危机」等议题都会被再次提及。而对于此次会谈的成果,他们则普遍持谨慎态度。
《环时》报导,分析认为,中美高级别官员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频繁互动十分罕见。大陆多名专家表示,这显示出尽管中美矛盾非常尖锐,但不陷入战略对抗和动荡是双方的底线。而高频出现的「台湾」「乌克兰危机」等词汇正是当前中美关系面临的最大难点与挑战。
公开报导显示,今年6月10日,大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9届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举行会谈;3天后的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在卢森堡举行会晤;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财政部长叶伦视讯通话;紧接着,7月7日,中央军委委员、军委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李作成应约与美军参联会主席密利视讯通话。
《环时》报导,阅读上述中美会谈或通话的中方通稿发现,4次互动中双方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此外,在上述4篇通稿中,「台湾」出现过3次,美方承诺的「四不一无意」出现过两次,「乌克兰危机」出现过3次,其他表达「相互尊重」「保持沟通」等意思的词汇也经常出现。
《环时》报导,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指出,最近一个月来,中美高层间的高频互动其实都围绕着同一个主线,即「落实两国元首在今年3月达成的共识」,更具体说就是,加强接触对话、减少误解误判、妥善管控分歧,「无论是台湾议题,还是美方承诺的『四不一无意』,本质上都是上述中美关系定位的延伸。」
刁大明说,近期两国间的密集互动显示出,中美各层级间的沟通是顺畅且坦诚深入的,旨在减少误判,管控分歧。「尤其两次军方沟通格外值得关注,这对中美双方确定『托底』机制,稳定双边关系有着积极意义。」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分析,除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外,促成中美高层在短期内频繁互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尽管中美矛盾非常尖锐、复杂、难解决,但双方有同一个底线,即避免陷入进一步动荡甚至战略对抗。「用美国人的话说,这叫作『护栏』,用我们的话说,这叫作『妥善管控分歧』」,他表示,这是双方的共同需求,并已就此展开实际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高层的密集互动正值俄乌冲突牵动全球关注之际,而美国经济自身在疫情之下也面临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刁大明称,面对上述局面,华盛顿存在一定动力与动机加强同中国的沟通。
「不过,如果美方真正希望解决问题,就应当以建设性而非污蔑和施压的态度,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来和中国沟通。在经贸等领域也是一样,如果美方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就应调整加征关税等错误措施,而不是采取一边说要取消关税、一边又威胁出口管制等两面性的做法。」
杨希雨则认为,「台湾」「乌克兰危机」等成为近期中美互动中高频出现的词汇,恰恰折射出当下中美关系的最大难点与风险点,「从中方的国家利益出发,中美间最大的风险在于台湾议题的日益升温;而对于美国来说,随着华盛顿加大对俄乌冲突的介入,但又迟迟无法达成效果,他们认为应当进一步向中方施压,尽管我们都知道他们的目标显然无法达成。」
杨希雨强调,这正显示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与棘手性,以及管控分歧在实践中的难度。
「考虑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一次会谈或几次会谈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杨希雨说,中国一直欢迎同美国在各个层级展开交流以稳定双边关系,但重要的是,美国应采取具体行动,修正此前的错误政策,而不是仅仅重复口头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