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我在社保基金管理大家的养命钱20年,有一句总结
*本站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王忠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60s要点速读:
1、我在社保基金管理大家的养命钱20年,有一句总结:不管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等等,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是风险,即你愿意承担多少风险和用什么方法承担风险。
2、中小企业融资永远是困难的,中小企业既没有抵押的资产,又没有信用记录,何以能够融资?金融科技公司提出了非金融性的信用基础、信用数据。
3、非金融的大数据逻辑把原来不是信用评级的事物纳入信用支持。蚂蚁会引入其他的信用逻辑,阿里线上的支付、买卖、所有这些都按信用逻辑做,尽管这不是个人金融账户当中的,但我可以把这当中的信用迁移到金融账户当中,征信的逻辑比我们过去宽多了、强多了。
4、过去财务管理费用很高,我开个包子铺、煎饼果子店需要雇一个大学财务专业毕业的人,现在不需要,只要用云端的数字、金融化管理工具就可以。
正文:
我在社保基金管理大家的养命钱20年,有一句总结:不管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是风险,即你愿意承担多少风险和用什么方法可以承担风险。我在社保基金做资产管理的时候正好碰到金融科技、数字化金融大爆发的时代。通过跟进蚂蚁,跟进微信,跟进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数字金融,数字金融拓宽了无限可能,新的市场、新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新的风控逻辑和新的风控世界。
我会从以下四个逻辑层面分享:
第一,伴随着所有的数字金融都推出了新支付、新结算、新产品、新资产管理、新资产交易,我们正在用“监管沙盒”的逻辑去做事情。实际上,监管沙盒不是有了数字金融后才提出的概念,过去就有了,是说对于创新的东西,让监管在位、监管在线。监管在位的逻辑只有在今天数字化之后才可以深度、及时、充分做到信息对称和深度把握,才可以推动时代的进步,从而让新东西一路有风控和监管的保障,它才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长。
在金融行业,有很多描述风险的词语,例如操作风险、价格风险、风险缓释、风险隔离。回顾数字金融在中国的实践过程,我们发现数字金融在风控角度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工具、逻辑和方法,甚至是机构行为、组织行为。我们先从大的监管角度看,我们过去一直说金融监管,包括数字化之后的金融监管,它落脚在“行为监管”。但如果没有数字化的平台,如果没有大数据,没有精准的客户画像,没有信息的充分性,行为监管就是一句空话,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走向行为背后的股东监管,产品背后的产品监管,甚至机构背后的机构监管。其原因是如果要做到行为监管,必须到行为颗粒度、行为指向。特别地,在金融当中,你的行为信用等等一定要有大数据、数字化、云端化的一系列的充分服务支持,你才可以说我要做的行为监管就是什么行为可为,什么行为不可为,不可为的行为我就把它直接列为一个在线实时都可以观察、感知、防范、禁止的黑名单里面,而其他的行为全部白名单。这个东西怎么感知?如果你有一个充分的云,如果有一个真正的区块链,你在其中都知道价值共识的算法、价值共识的逻辑是否合理、是否准确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对行为进行监管。在金融监管历史中,监管逻辑追求了好久的东西,过去退而求其次,退到产品端、退到机构端、退到市场背后的东西,颗粒度太大。我们今天看的行为颗粒度才可实施、可见、可为、可了解、可把控、可精准地在行为当中拿出黑名单,而且发现黑名单于草莽之时就可以消除掉。
第二,我们把这个逻辑延展到其他的风控中,例如客户画像。金融的产品、金融的服务一定要对准真正的客户是谁,给他做服务,而不是我们通过风险隔离把客户隔离开。我们发现,今天如果你没有金融数据,如果没有金融数据的综合运用,你的客户画像永远是模糊的。今天我们可以把客户画像精准到他的行为、他的逻辑。他在债券当中,他在股权当中,他在一级市场,他在二级市场的出资的逻辑和交易的逻辑完全可以清晰。我们把这个客户画像放在产品端,过去我们做保险如果要做得好一定要精算,今天我们把所有的精算放在金融科技,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时候,我们知道只有金融科技的平台,只有金融科技的云,才可以既把产品端的精算逻辑放在最精细的颗粒度当中,它比原来颗粒度要小,也可以对小颗粒度的东西实时地把握和实时地认证。过去,要采集实时数据的时候,我们采集不到,今天实时的东西全部在线、在云,而且实时的数据是过去以往存量数据的很多倍,甚至实时的数据产生了未来的可能性,我们今天把金融当中的精算算准、算实、算妙的逻辑用在金融科技平台当中,这是风险防控的主要表现。
第三,金融科技的风控逻辑是大家平时不太关注的点。从资产负债表作为风险的暴露和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在金融科技大量涌入的时候,通过大数据、通过云服务、通过区块链,我们可以看出机构之外、表外,甚至是财务表外、资产负债表表外的信用逻辑能够为我们的金融本身去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永远是困难的,中小企业既没有抵押的资产,又没有信用记录,何以能够融资?金融科技公司提出了非金融性的信用基础、信用数据。
当我们把一张资产负债表变成多张资产负债表,当我们把资产负债表分成表内表外,非表内的东西包括消费端、生活端。如果你孩子在上大学,所有的费用你都流动性支付;如果你家庭用电、小企业的用电都是正常的;其他的社会行为,你从小到大都没有作假。非金融的大数据逻辑把原来不是信用评级的事物纳入信用支持。蚂蚁会引入其他的信用逻辑,阿里线上的支付、买卖、所有的这些都按信用逻辑做,尽管这不是我金融账户当中的,我可以把这当中的信用迁移到金融账户当中,征信的逻辑比我们过去宽多了、强多了。
我们再看一层逻辑,满街的小店有自己的财务成本、自己的财务管理成本,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包子铺、煎饼果子店可以通过连锁形式形成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而且根本不需要雇一个财务分析师和总会计师管自己的财务,只要用我们金融科技当中给他提供的手机端、账户端一切管理的东西就可以轻松形成自己的会计科目、资产金融、买卖金融,最后把这张资产表放在债务端、IPO端、融资端,放在一级市场融资、二级市场融资,它就可以上市了,这才是金融科技服务于中小企业。过去财务管理费用很高,我开个包子铺、煎饼果子店需要雇一个大学毕业财务专业毕业的人,现在不需要,只要用云端的数字、金融化管理工具就可以。
整个社会金融监管防范风险,我们在前面的沙盒当中要在线、在云、在场,后面我们把每一个颗粒度放小,所有的风险都可以用金融科技的服务进行360度深入的解构。我们把表外的东西,庞大的金融科技的服务体系给监管部门提供了可在场、可在位、可视、可知、可判断、可分析的金融云服务平台。云平台可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中小企业、服务于大型金融机构,也服务于金融监管。如果我要用一个专门独立的监管云、监管工具去监管整个市场,成本之高,我们雇不起这么多人给我们做监管系统。而今天云平台的系统已经给金融监管当中提供了一个免费,但是足够适用的监管工具。
第四,我们把这个监管工具放眼“普惠”,云已在建成,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云的价值在于你单边的节点越多、服务的内容越多,360度监管越多,带来的收益越大。但是它的成本不增加,每增加一个用户、每增加一个领域、每增加一个产品、每增加一个监管角度的时候,却可以带来收益的无限增长。这时我们用无成本的金融科技方法服务于全社会、共享于全社会,赋能于微观主体、宏观监管主体,既赋能于沙盒初级阶段,又赋能于运行的全过程,还赋能于金融本身和金融之外。如果风控被金融科技、被数字化逻辑代入这个时代,相信我们应该遇到的风险越来越少,我们可以管理的风险越来越少。
我们过去说金融为实体经济担当风险,提供金融交易、金融服务、融资。但金融本身高风险,谁替金融分担风险?我们过去都是用衍生品,用另类投资市场去完成这项任务。今天通过金融科技的逻辑,衍生品中另类服务的价格发现、对冲、收益互换等的风险管理上升到了数字化时代的新逻辑、新组织、新市场、新世界。
(整理自王忠民于2022年11月11日在【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的讲话,未经本人审定。)
本站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本站财经智库是本站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本站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