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福部提急诊壅塞「解套规画」 医师工会:调床机制名存实亡

▲卫福部今下午召开记者会回应急诊壅塞问题。(图/记者屠惠刚摄)

记者赵于婷/台北报导

针对近期各医院急诊壅塞情况,卫福部今提出「三大因应策略」及「两大改革方向」。台北市职业医师工会也对此提出4大呼吁,希望卫福部在「在名存实亡的跨院协调机制之外另谋出路」,且健保给付调整急重症给付的呼声早已许久,急重症医疗人员需要看到的是时间表,而不是似曾相识却又无比遥远的「研议」说词。

卫福部目前订出三大短期因应策略和两大改革方向。短期包括「医学中心强化院内病床调度、加强区域医院联防机制、强化民众分级就医资讯」。两大改革方向为「强化护理人力整备及鼓励医院投入急重症,研议健保调整给付」。

对此,医师职业工会指出,第一点「院内调床机制」,现况许多医院仍将一定比例的病床保留给「可等候」的门诊患者,例如住院做心导管检查、常规手术或癌症化疗,主因无他,这些病人病况相对稳定、可预期出院时日、产值较高,若要让医院像是COVID疫情期间无限期将这类病人延后,除了医院总额新制的限制门诊占比以外,还得提供医院替代选项的财务诱因,才有可能改变院方的收治策略。

而第二点是「各医院间床位协调机制」目前仍仰赖医院之间的电话联系,且无法得知他院真实床位状况,各区EMOC(紧急医疗应变中心)在病人无床可转时,会传真各急救责任医院要求回复不能接受转院的原因,而各医院便会回复以无空床传真回复,然后可能就没有下一步了。工会直言「若卫福部要想介入此点,必须在名存实亡的跨院协调机制之外另谋出路。」

第三点是有关「护理人力荒」,工会也直批「卫福部的反应始终慢一拍」,去年提出的奖励金措施就因特殊单位(急诊、ICU)及白班遭受不合理差别待遇而饱受批评,加以现行护理人力数据及护病比计算基准多有所失真,对于急诊所提出的「医护病比」限制更是毫无反应,在医疗需求持续高涨之下,进一步加剧医院内急诊与各病房间资源调动的矛盾。

至于第四点「健保给付调整急重症给付」,是政府提到改革方案时万用的口号,但实际上的进程却仅牛步。工会表示,近期急诊壅塞加剧,许多病人原因在病房接受的治疗都转移到急诊端进行,但急诊的留观、治疗费用皆无调整,可理解改变需要时间,但此刻急重症医疗人员需要看到的应是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