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法制与政策失衡 「急诊壅塞」的体制困境
▲近期台湾医疗体系再次面临严峻挑战。(图/记者李毓康摄)
●陈撷安/科技集团法务
近期台湾医疗体系再次面临严峻挑战,一名重症患者因急诊壅塞及加护病房(ICU)满床,被迫远距转诊,最终不幸离世。此事件不仅突显台湾医疗资源分配的结构性问题,更暴露了医疗法制与政策的失衡,让人不禁联想起2005年「邱小妹事件」。当年政府承诺改革,但20年后,我们却仍目睹相似悲剧重演,反映出台湾医疗法律与政策执行上的根本缺陷。
医疗量能调度机制 法规盲点
现行《医疗法》虽规范医疗院所应提供适当医疗服务,并强调区域联防机制,但实际上院际转诊的效率仍受限于行政流程与资源配置不均。
依《紧急医疗救护法》第3条,应建立适当的转诊与紧急医疗支援机制,以确保患者获得即时救治。但目前的转诊机制主要依赖各医院自主管理,缺乏中央统一调度,导致资源无法有效分配。
政府应强化医疗院所间的资讯共用与资源统筹,确保紧急医疗体系的即时性与可近性。
建立全国医疗资源调度系统 医疗法制改革之必要
当前急诊壅塞与ICU病床短缺的问题,凸显出台湾医疗资源调度机制的不足。为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政府应推动全国医疗资源调度系统,透过《医疗法》修订,建立跨院区、即时的医疗资源共用机制,以提高病床与医护人力的统筹调度效率。
首先,应建置全国性医疗资讯整合平台,将各级医院的急诊、病床及医护人力状况数据即时上传,让各医疗机构及政府部门能够即时掌握医疗资源分配情况,确保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适当医疗。
其次,应赋予卫福部更强的中央调度权限,确保当急诊壅塞或重症病患转诊需求发生时,中央能快速介入,进行跨区域病床分配及后送安排。目前台湾的医疗调度仍仰赖医院自主协调,缺乏全国性的即时调度能力,使得医疗资源在区域间难以达到最佳配置。
此外,政府应透过医疗法制改革,建立法律框架,确保医院与医疗人员能够依法配合资源调度,提高跨院区合作的效率。应强化区域联防机制,确保区域间医疗量能均衡分配,降低急诊室长期超载的风险。
▼当前急诊壅塞与ICU病床短缺的问题,凸显出台湾医疗资源调度机制的不足。(图/ETtoday资料照)
医护人力短缺 劳动法制的失衡
护理人员长期超时工作,已违反《劳动基准法》关于劳动时间与工时上限的规范。根据护理师公会反映,病房小夜班护理师需照顾15名患者,甚至有护理人员单日连续工作16小时,超时情况严重。新冠疫情后,大量护理人员因身心俱疲而离职,加剧人力短缺问题。
目前政府虽提出津贴与护病比调整方案,但因薪资结构未能合理调整,导致人力流失无法有效遏止。根据《医疗法》第12条,医院应确保医疗人员具备合理劳动条件,然而现行医护职场环境仍存在结构性问题,政府应检讨护理人员的薪资与轮班制度,确保医护人力供给稳定。
健保制度与医疗资源分配之矛盾
《全民健康保险法》原本旨在确保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但长期以来,医疗院所的资源配置仍受到健保给付标准的影响。护理师薪资未能随市场供需调整,而是受限于政府对医疗费用的管控,导致护理人员的离职率居高不下。
此外,医院之间的资源调配机制仍不完善。虽然《医疗法》强调区域医疗整合,但在实际操作上,医院之间的转诊与病床分配仍受限于行政流程与健保支付制度的不灵活。政府应建立更有效的医疗资源整合机制,确保急重症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适当治疗。
台湾的医疗体系长期面临急诊壅塞、医护人力短缺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医疗法制与政策调度机制的缺陷。政府应积极修订《医疗法》,建立全国性医疗资源调度系统,提高病床与医护人力的统筹调度效率,确保每位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适当医疗。
唯有透过全面性的政策改革与法制完善,才能真正提升医疗体系的韧性,确保全民健康权益。
▼护理师薪资未能随市场供需调整,而是受限于政府对医疗费用的管控,导致护理人员的离职率居高不下。(图/记者李毓康摄)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