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会看聊天记录?视频号的意义到底在哪?张小龙演讲精华来了!

最近,郑爽代孕事件传的沸沸扬扬,被曝出的录音更是令人跌破眼镜。一夜之间,郑爽从“流量小花”变成了“劣迹艺人”,许多品牌也与她终止合作。郑爽代孕事件让先前与她合作的品牌和作品何去何从?明星翻车造成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关注公众号“文化产业新闻”,回复“郑爽代孕事件”,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1月19日,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如期而至。每年公开课,除了微信各个重要产品的集中亮相外,外界更为期待的则是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演讲。站在微信十周年的特殊节点,张小龙说,十年过得特别快,十年前做微信的时候,想法特别简单,就是自己不怎么用QQ,但需要一个沟通的工具,想到很多人可能和自己有一样的需求,所以做了微信。但他也没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成为今天这样。“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是被上帝选中的那个人,因为靠自己是做不到现在这样的”。

2亿人设置朋友圈3天可见张小龙透露微信最新数据演讲上,张小龙披露了几组有趣的微信最新数据:2020年,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视频通话;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6.7亿张,短视频1亿条;朋友圈每天有1亿条视频内容,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与2019年相比,朋友圈发布数量涨了10倍。他还透露,2亿人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2019年,张小龙第一次公开了朋友圈的数据,当时他讲到:微信1亿人设置了三天可见,想重新设计朋友圈。

微信会看聊天记录?张小龙:看了会被开除将推出自有输入法演讲上,张小龙称,腾讯的员工窥探聊天记录会被开除,且我们不在云端保存聊天记录。但他表示,相关规定的要求下,会留存近三天聊天记录备查。同时,他透露,为了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微信将在近期灰度测试输入法。张小龙表示:“我们确实不会看你们的聊天记录,我们公司的人都是知道的,因为如果要看会被开除的,我们这里不保存聊天记录。”“那为什么(用户)在微信说了什么,会收到(相应)广告呢?”张小龙说,“从这个出发点,我们技术团队聊到,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输入法,我说好啊,我们有这个技术团队,这个团队是做机器翻译的,有很好的AI积累,他们也想验证自己的技术水准,在输入方法这里,我们前期做一些投入还是很好的。”除了对微信十年的一些总结,张小龙在近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中,把超一半的时间,给了视频号,其他时间则分别谈了关于直播以及一些微信新功能的内容。关于视频号2020年1月19日,微信正式推出视频号,至今整整一年。期间,微信视频号迭代了4个大版本,并陆续支持了顶部分栏、转发朋友圈大屏显示、长视频、直播打赏、连麦等能力。张小龙说,2017年的时候,他就跟公众号团队聊过,公众号只适合少数人写长文章,但大多数人写不了长文章,所以想在朋友圈下面做一个类似“非朋友圈”的功能。这个想法他和马化腾吃饭时也聊过,马化腾也很支持。但当时不了了之,是因为这项工作非常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化表达其实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的习惯。最近5年,微信用户每天发送的视频消息数量上升33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上升10倍。这时候,微信再思考短内容的时候,就会想,不应该基于短文字来做,而是应该基于视频化内容来做。张小龙认为,视频化表达应该是下一个十年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于是2019年,微信组建了一个约20人的团队,开始开发视频号,当时的定位是视频化的微博。张小龙还澄清了一个外界传言很久的话题,他说,很多人说视频号是公司的战略重点,但并不是,公司的重点还是在微视,关于视频号,公司甚至没有开会为此立项,所以这个项目就是微信自己在做,“它不是一个任务,而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挑战”。这实际上这也是微信的风格,基本上微信做东西,都是成立小团队开始做起,而不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视频号的重点不在视频,而在号对于视频号,微信团队的定义是,“视频号是一个人人可以记录和创作的平台 ,也是一个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在张小龙看来,视频号的意义,视频是其次,号才是最重要的。他说,微信的价值中,身份是很重要的一点,就像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证一样,微信可以在很多场景下代表用户的身份,但微信的身份,整体还是基于社交和通信领域,相对是私密的。而在做视频号的时候,也需要创造一个新身份,这和微信的身份完全不同。比如之前做直播,一直都没法突破微信身份的限制,但有视频号之后,直播才能变成一个公开领域的事情。对于身份,其实面向机构的话,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在PC时代,机构最大的ID就是官网,每个公司都会注册自己的一个官网,但移动互联网时代,建立官方网站已经没有意义。对微信来说,一直希望帮企业做平台,像之前做公众号和小程序的时候,也是秉承这一点,让它们成为企业的官网,现在,我们觉得视频号也会成为企业的官网,不仅如此,对机构来说,视频号还会是一个最好的载体。社交推荐拯救了视频号,但未来的主流会是机器推荐张小龙说,去年上半年,视频号的内容不够多,分发效果也不理想。当时也从微信搜索算法团队抽出人来,组建了三个团队,来寻找视频号推荐算法的最优解。但这其实是一个死循环,因为内容不好看就没有浏览量,就导致没有人贡献内容,所以推荐系统也推不出好内容,然后继续没有好的内容看。因为内容不好看就没有浏览量,就导致没有人贡献内容,所以推荐系统也推不出好内容,然后继续没有好的内容看。在5月份的时候,视频号做了一个大改版。因为经过几个月的灰度,表明在现有的内容下,基于机器推荐是走不通的。对比朋友点赞的内容,虽然当时朋友点赞还是匿名的,和机器推荐的内容来对比,张小龙发现,机器推荐的远不如人工(或者说朋友)推荐的精彩。所以,视频号开始以实名点赞的社交推荐为主,机器推荐为辅。新版本发布后,各项数据都开始上扬,视频号也踏过了生死线。张小龙表示,对于一个内容产品,只有达到一定用户量级,才能实现自循环,这才真正度过生死线。如果没有踏过这个生死线,那再多的功能也都没有用,在视频号的发展过程中,社交推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是说机器推荐没有用,而是只有在内容足够丰富的情况下,机器推荐的作用会更大。去年6月份的时候,张小龙曾做过一个预测,即未来视频号的流量分配比例会是,关注、赞和机器推荐分别为1:2:10。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张小龙解释说,内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需要花脑力去理解的知识性信息,是学习;一种是不需要花脑力的思维舒适区的消费类的信息,是娱乐。朋友赞是朋友强迫你去获取你未必感兴趣的知识性信息,属于学习类的;机器推荐,是系统投其所好而让你很舒服的浏览你喜欢的消费性信息,属于娱乐类的。从用户习惯来说,不费脑力的内容肯定占比会更大。但目前来说,视频号里朋友点赞的内容流量是机器推荐的两倍多,这其实不够合理,也说明视频号的内容丰富度还不够,机器推荐的内容触达还没有那么大,未来,视频号也会不断调整。视频号是基础设施在做视频号的时候,张小龙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视频。说到视频,大家会想到手机相册里面的视频文件。就像朋友圈,只能上传相册的视频,但在张小龙看来,视频文件以后可能会消失。张小龙说,未来的视频不应该是文件的形式,而是一个结构化的形式,可以被标记,可以进行互动。就像现在在微信里分享视频,还要传一个文件,这个方式会被淘汰。在朋友圈也是,朋友圈的视频也应该是结构化,所以现在很多人把视频号分享到朋友圈会发现,它和本地上传的视频没有什么区别。未来,微信里流通的视频,也会以视频号的形式存在。如何理解视频号要做的事情,张小龙说可以参考公众号。公众号是文章的载体,如果没有公众号,大家分享文章可能还要通过文件的形式,但现在都是通过公众号。张小龙说,视频号更多的意义,是视频内容的载体,既然是载体,那就是承载内容的,而不是生产内容,所以,微信接下来的重点,也是做内容的承载和船体。虽然现在视频号还没有做到让更多普通用户去发内容,但微信已经通过一些小举措去引导,比如让视频号的内容关联到名片,这样用户点击其他人名片时,就可以看到他的视频号。张小龙表示,视频号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用,而不是大V、网红表演的地方。另外关于全屏的问题,张小龙称,视频号去年上半年,内容的命中率很低,所以要像微博一样,每一页展示更多的内容,提高命中率,但随着内容变多,也会开始做一些全屏的尝试。关于新版本:1、发布新表情。表情是表达方式的一个基本元素,比如拍一拍的尾巴,目前1.2亿人设置了拍一拍的尾巴,模拟人在现实中的动作,裂开表情受欢迎。2、新增“状态”功能。例如在同一景点或者同一个咖啡吧,这都涵盖于一个状态中。现在用户打开名片看不到什么东西,未来名片应该是活的,包括当前状态。3、浮窗像狗皮膏药,新版微信将删除浮窗功能,用更优雅的方式切换到想要回到的画面。4、现在用户从直播跳出之后很难返回原来的直播间,新版做了个小优化,页面往下拉会有最近看过的文章、直播、视频。5、微信视频号的发展速度,才是微信正常的发展速度。6、微信有两个关键词,连接和简单。微信的重心不是做内容而是做连接,连接意味着做底层设施,会产生很多丰富的结果,不止连接人、连接内容、连接服务、连接货币;我们所有产品的特点是简单,简单是很美的,完成一件事情有一千种方法,简单是其中最好的方法。结语微信走过的十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间,张小龙承认,自己对于产品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他自嘲,自己曾写下“一个产品到底要加多少功能,才能让自己变成垃圾”这句话;而如今,微信越来越庞大,他已经将此话换成了“一个产品到底加了多少功能,还能不变成垃圾产品。”他强调,虽然比十年以前多了很多功能,但微信还是像十年前那样简单。过去10年,微信对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文章来源:艾瑞网

文化产业新闻:创建于2013年4月,微信内创建最早、最有价值的文化产业咨询平台,在业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中国文化报》曾做专访,刊发题为《生产高品质内容,做专业自媒体平台---文化产业新闻:不做新闻的搬运工》的报道。发送最新行业动态和分析报道,链接政府、企业、学界的信息中转站,文化产业相关从业者学习、交流、宣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