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冷战 美国打造亚洲反共电影网路

1971年06月05日第十七届亚洲影展,来自十二个国家的电影从业人士及影星出席开幕典礼。(本报资料照)

电影与文化冷战:美国外交与亚洲电影网络的起源(阳明交通大学出版社)

1960年代中期,当南韩的间谍类型电影制作达到顶峰时,南韩的情报员总是被派往香港。在许多电影里,就像在《SOS香港》中一样,他们与台湾女情报员、香港同行或韩裔的美国中央情报局情报员合作。换言之,香港是北韩和中国共产主义势力设立秘密单位,并在台面下运作的地方,目的是为了瓦解「自由亚洲」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南韩、台湾和日本。而南韩的「詹姆士.庞德」(James Bond)是国家的冷战斗士,为南韩的战略和意识形态盟友而战。

然而,不过在二十年前,受欢迎的间谍小说《台风》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本小说是作家金来成在朝鲜时期写成,背景是1939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前两年,《台风》描述一场发生在朝鲜、日本、德国、中国、英国和美国之间,针对最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战。《台风》的主角是年轻的侦探柳布兰,他越过朝鲜殖民地的边界,代表日本殖民强权,前往马赛、利物浦、德里、可伦坡和上海工作。日本用来灌输其殖民地与殖民地之间的一种连结感,也就是大东亚共荣圈的逻辑,似乎扩展了作者的地缘政治想像力,毕竟《台风》是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写成的。然而,1945年8月,当朝鲜从日本统治下解放后,新国家的地缘政治边界未能给金来成的跨国想像留下空间。作家处身的世界已完全改变。日本已经向西方世界投降。朝鲜分裂成两个国家,北韩与南韩。此外,西方的「邪恶势力」现在成为这个国家的新导师。金来成的新国家大韩民国由美国接管,这个世界秩序的中心绘制了「自由亚洲」的新地图。

在1950年代初期,由于共产主义在整个地区扩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共产主义在东南亚日益受到欢迎,再加上韩战(1950-1953)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有必要在亚洲建立军事堡垒和「自由亚洲」联盟。苏联政治家及苏联部长会议的第一副主席拉扎尔.卡冈诺维奇在 1954年宣称:「如果说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世纪,那么20世纪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胜利的世纪。」并断言苏联的影响正在亚洲迅速蔓延。为了对抗这种影响力,美国建立了西方联盟,这个术语指的是与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结盟的国家,对抗苏联和签订华沙公约组织的国家。身为该联盟的一部分,由美国推动的「自由亚洲」联盟包含了新主权民族国家的庞大网络。从菲律宾和印尼,到南韩、台湾和日本,这个反共联盟被新霸权政体美国控制,透过传播美国生活方式的金融和文化进行控制。布鲁斯.康明思称这个联盟为「帝国群岛」,其实质上建立了一个「领土上的帝国」。根据这个逻辑,日本成为美国领养并「启蒙」的孩子,并成为这个暂时稳定的地区实体内,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老大哥」。值得注意的是,在短短的二十年里,占领时期对日本帝国的敌意已让位给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达成了一种新的共识,称之为反红色矩阵。在这个新的区域秩序中,好几个「自由亚洲」国家的文化舞台,特别是电影产业,都紧密相连。

事实上,区域亚洲电影产业早在1930年代便于日本发迹,并与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帝国野心息息相关。日本投降后,这个野心勃勃的网络体系也随之告终。然而在1950年代中期,建立区域电影网络的理念在新的面貌下复苏:亚洲影展(亚太影展前身)及其主办单位东南亚电影制片人联盟(FPA)。东南亚电影制片人联盟(FPA)成立于195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泛亚电影组织。此新创立的网络组织获得美国机构的财务和行政支援,特别是总部设于旧金山的慈善组织「自由亚洲协会」(Committee for a Free Asia),1954年更名为「亚洲基金会」(TAF)。

我主张,这个网络是冷战文化政治和美国霸权的产物。在为电影产业提供财务和行政援助,并支持亚洲的知识分子和反共文化制片人的同时,美国机构─尤其是亚洲基金会(TAF)─在1950年代积极干预亚洲电影文化和产业的各个领域。亚洲基金会的存在在此尤其重要。以明确一致的「自由亚洲」愿景,这个成立于1951年的慈善组织的实地代理人,在基金会电影官员和好莱坞反共老兵的妥善指导下,鼓励「本土」的电影制片人和导演与共产主义势力对抗。他们努力的结果是成立FPA。

至少在前二十年,FPA是最重要的泛亚电影产业组织。其年度盛事─亚洲影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不是在单一城市也不是在单一国家举办,这影展采用了巡回制,每年由不同国家轮流举办;任何成员国都不得连续两年主办这个影展。(三之一;摘自《电影与文化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