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北亚油料科研平台在内蒙古落成

央广网呼伦贝尔7月8日消息(记者李春雪)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高,进口来源地集中,保障油料供给安全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油菜常年种植面积超1亿亩,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半壁江山,提升油菜产能对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意义重大。

7月7日,我国首个北亚油料科研平台——“北亚油菜大豆科创中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正式落成。

北亚油菜大豆科创中心总建设面积500亩,建有综合实验楼和高标准试验田。面向油菜、大豆生产主战场,科研团队正相继开展特短生育期春油菜生物育种、短生育期油菜-大豆高效轮作模式等研究工作。

目前,超8000份多样性丰富的特短生育期油菜双单倍体系育种鉴定正在试验基地开展,相当于常规育种6400万个重组株系的育种规模和效率。仅58天生育期内,超过80%的双单倍体系就进入了盛花期,为“北亚油谷”特短生育期油菜育种呈现出美好前景。

研究表明,在北纬45度以北的亚洲地区,包括我国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部分区域,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高达2200万亩。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还有超过15亿亩待开发利用耕地,可用于发展短生育期春油菜和春大豆生产,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北亚油谷”。因此,加快“北亚油菜大豆科创中心”建设、中俄共建“北亚油谷”意义重大。

内蒙古和黑龙江作为我国大豆最重要产区,占全国总面积约60%,但区域内大豆连作障碍明显,土壤质量连年下滑。

中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王汉中院士表示,种植油菜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后茬作物产量。北亚油菜大豆科创中心有望形成一套高效的大豆-油菜轮作模式,在落实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前提下,保障“北亚”黑土地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30%左右,是我国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大宗农产品,年进口油料总量相当于约9亿亩耕地的产能,且80%以上来源于美国或受美国技术控制的美洲国家,供给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内蒙古地处中国向北开放的前沿,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分别是中国对俄罗斯和蒙古国的最大陆路口岸。2023年中俄签署的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中提及,发展中俄“东北-远东”地区互利合作,切实提升农业合作水平。

以中国和俄罗斯油菜和大豆平均单产计算,利用北亚10亿亩待开发耕地建立油菜和大豆轮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可年产油菜籽6665万吨、大豆5715万吨,年产食用植物油总计3770万吨,完全满足我国食用植物油的需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