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北大台湾博士 内蒙古开启斜杠人生

杨中浩在大陆已18年。(作者提供)

笔者来到大陆这些年,认识了许多在大陆就读博士的优秀台湾学者,记得在一场活动中,认识了同为北京台生的大学长,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杨中浩博士,但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中浩博士发展的地方,不在我们一般台湾人聚集的南方或沿海城市,而是选择往返于北京、内蒙、东北等地,追逐自己人生的梦想。

近些年来,在大陆有个非常夯的名词,叫做「斜杠青年」,而已年过不惑的杨中浩博士更喜欢称自己是「擡杠中年」,因为他从主要从事的三份工作都跟嘴巴说话有关,一份媒体工作,一份是文旅工作,一份是教育工作,除了年纪到了中年,这三份工作都得和人「擡杠」。

谈到杨中浩博士为何会从事旅游行业,这就得从他来到北京求学谈起,他在大陆就读研究生时期,就喜欢利用课余时间走访锦绣河山和人文古迹,这些年下来除了青藏高原以外的每一个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自2016年起,杨中浩也开始为知名周刊撰写关于台湾的报导。并在同年,他本着转爱好为事业的心态,和朋友在内蒙呼伦贝尔开始经营旅游生意。因为具有北大博士的学历,他也于2019年下半年进入大学教书,主要负责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教学。

杨中浩博士与大陆的缘分起源于1990年代,作为眷村第三代的他,家人一直都和大陆老家的亲友联系,1994年时就随祖父回到河南老家祭祖和探亲,因此当他有了前往大陆攻读研究生的念头后,家人非常支持,而且能拿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他认为即使换做其他家庭应该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阻力。

杨中浩算是我们大陆台生圈里的前辈,因此他也称自己是老台生,早在2005年就到北京大学就读硕士班,并于2007年继续升学攻读北京大学博士班。回想当时北京大学校园的建设,以及当时大陆整体的基础设施远不如现在,可是在北大的校园里老师和同学都非常聪明和优秀,课程中让他感受思想上的冲击。其中有两位老师的课程让杨博士印象深刻,一门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国庆老师的行政学,在课程中深入地对中外国家的治理进行对比,而且毫不掩饰地探讨当时中国大陆存在的困境,因为只有敢于面对不足,才能应对外来的挑战。而这也是一门爱国的课程,老师喜欢和同学们讨论中国大陆的军事发展和外交政策,杨中浩博士仍然记得,某次课堂上张老师向同学宣布当天神舟六号载人火箭发射成功,全班同学热烈鼓掌的场景。

而另一门课,是当时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改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老师的经济学课程,林老师来自台湾,却对中国大陆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了如指掌,并以历史事件为例,讲述经济学中的原理,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使每次课堂的人数爆满,没有座位的同学不是靠在墙边就是蹲在台阶上听课。这门课也让没有经济学底子的杨博士有了初步的基础,他以一名旁听生的身份,每回上课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占座,整整一个学期没有翘课。林老师是一位真正的知识份子,他在课堂中多次提到北大学生应该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勉励学生应当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

从2005年至今18个年头过去了,杨博士谈到当年赴大陆求学的台生并不多,基本都是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沿海各省名校的研究所,杨博士特别记得当时这群台生前辈的能力与学识都非常出众,只可惜当时大陆尚未推出「31条」惠及台胞的政策措施,这使得当时毕业的台生前辈们在大陆求职市场上难以脱颖而出,最终多数选择返回台湾而未能在大陆一展长才。而18年后的今日,大江南北的大陆大学里都有台生的身影,台生毕业后的选择更多样化,可以去企、事业单位,也可以选择创业,并能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机会比起他当年好得多太多了,这也是令杨博士最羡慕的地方。

由于同时身兼大学教师的身分,在谈到现在的两岸大学生有何差异时,杨博士感慨地说道,作为千禧年前后大学毕业的他,周围的台湾同龄人如今也都40岁了,当年毕业于台湾各个优秀大学的这群台湾尖子们,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20年后的学弟妹?同时问问现在台湾的大学老师们,20年前的大学生和现在的大学生有什么区别呢?相信大家都有一样的看法,杨博士说「去中国化教育」推动了20年,效果非常显著,就是把学生改造的「又傻又坏」。依照目前态势,两岸大学生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而在交流沟通上,如果台湾方面继续推动所谓的「抗中保台」,肯定也会影响到两岸大学生之间的交往。

从一名台生到成为学者,这些年走下来,杨博士认为大陆对两岸青年交流一直是积极且充满善意的,但是台湾的「独世代」总带着一种优越感的眼光来看待大陆,并滥用大陆对台的善意。这体现在很多「独派」的台青来大陆参与交流时,虽享受大陆对台政策的利多,却丝毫不修正他们的意识形态。但从另一方面看来,这些人多半不会有太大成就,许多带着优越感来大陆创业的台青,往往铩羽而归,回台后不反思自身的能力不足,却指责大陆的政策落后或环境恶劣,这是他观察到的一个非常糟糕的现象。

因此杨博士觉得两岸青年交流固然要持续下去,但台青也应该放下对大陆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进而深入地感受大陆的风土民情或学习大陆的制度,如果连这个能力都不具备,还奢谈什么交流呢?杨博士认为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合发展,而不是一场走马观花和各说各话,待参加完交流活动结束后,就拍拍屁股走人的表演。

最后,杨博士作为一名老台生,同时又具有多重身分的「斜杠」人生,他觉得尽管大陆的市场很大且充满各种机遇,但相对地,竞争压力也很大。因此他建议想到大陆发展的台湾年轻人,应该先来大陆求学以了解整体环境,并结交大陆朋友。至于想进大陆的大学教书的台湾博士,必须考虑大陆的大学薪资是否符合期待,教学、科研与管理学生的责任是否能承受,此外,杨中浩还建议台籍博士可以换个思路,同时考虑一些专业对口的大陆企业,或许更能解决收入与发展的问题。(侯聪明/自由撰稿人)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