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結合殺蟲劑 根除虎頭蜂巢

十一月十三日联合报报导,桃园义消于民宅捕虎头蜂,遭蜂群攻击身亡的不幸事件。无独有偶,今年八月也有立委助理被虎头蜂螫死,这些让人闻之色变的蜂螫事件每年不断重演,显示捕捉政策与方法仍有诸多问题,或有必要改弦更张,同时优化与精进捕捉方法。

政府推动捕蜂捉蛇政策近二十年了,且每年编列上亿元预算执行。经统计,消防人员在九十六至一○六年间进行捕蜂任务,导致十七件捕蜂人员遭虎头蜂螫咬后死亡或受伤,也有多起火烧屋事件。为确保专业捕捉,于一○七年将捕捉蜂蛇业务回归林政保育单位,但每年仍发生十余起遭虎头蜂螫咬案件,且平均有三人或三人以上死亡。

首先,谈到现行捕捉虎头蜂方式,都是由捕蜂人到现场直接移除蜂巢,甚而有采用火攻方法。在先进文明国家已不采用此种人身直接采摘的不安全方式,而更重视执行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因而发展出多元有效且安全的捕蜂方式。此外,根据统计每年有一万五千件以上通报捕蜂案件,但实则多数并非对人体有危害风险的虎头蜂巢,而是蚂蚁巢或角蜂的蜂巢,政策的美意是为民除害,但执行成果却是滥杀无辜、破坏生态与天敌的做法。

令人遗憾的是,过去虎头蜂螫死人的事件,政府单位发布多种错误的保护讯息或措施,包括「不能携带和使用杀虫剂」或「鼓励登山携带化学防蚊液(忌避剂)」。目前国际期刊与笔者的研究测试发现,扑灭虎头蜂或其蜂巢的最佳可行方式就是使用杀虫剂,因而美国环保署已核准琳瑯满目的扑灭虎头蜂的杀虫剂,同时也是先进国家目前推行现场摧毁或立即扑灭的好方法,这也是确保人身安全的最佳方法。此外,目前国内并未登记有对虎头蜂有预防效能的防蚊液(忌避剂)。国内已核准上市的化学防蚊液,是对以头部口器叮咬的害虫有效,例如小黑蚊、蚊子与臭虫等,但对以腹部螫针螫咬的虎头蜂和红火蚁,预防螫咬效果有限,尤其是对倾巢而出的蜂群攻击时完全无法达到预防效果。

由桃园义消遭蜂螫而身亡事件可知,虎头蜂的危害已由山区环境转进都会或乡村民宅。建议主政机关应优化捕蜂方法,可以无人机科技结合扑灭虎头蜂的杀虫剂根除蜂巢;此外,将每年捕捉虎头蜂地点的资料转化为有效资讯,即将每年捕蜂发现的地点进行勘察后,在高风险地区立即设置警告或告示牌,提醒登山者并确保其人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