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物博会 展现网路新力量

服务型智慧语音实体机器人亮相物博会。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发表主题演讲。

智慧康复治疗器。

全球物联网迎来发展盛事,无锡再次成为关注焦点。9月10日,由大陆工信部、科技部、江苏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拉开帷幕。

9月13日,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组委会召开第三次记者会,发布本届物博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一个鲜明的共识已经达成:一个新的全球物联网时代正在加速到来,物联网发展的「朝阳」正在喷薄而出。本届物博会规模空前。峰会和论坛中专家学者和行业大咖云集,其中国内外院士39名,比去年增加14人;世界500强企业42家,比去年增加10家;参会企业达到5310家,比去年翻了一番;参会嘉宾9520人,比去年增长25.26%。

民众看病更方便

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中国心脏疾病爆发性增加,去年的疾病资料分析中,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到44.8%,具体而言,农村心肌梗塞死亡率高于城市,原因就是农村的抢救机制完善不够。

他指出,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急性胸痛是最常见的三种疾病,占胸痛高危患者的90%,而发病120分钟内是心肌梗塞的黄金救治时间。从临床经验来看,一般患者从发病到进医院,至少要经过4、5个小时,而从到院至手术在90分钟内,其中检查检验的时间更是占了不少。在目前的医院架构中,急诊归急诊,检验归检验,患者到医院后则需要多科协作。为此,他们于去年倡议在全国成立1000家胸痛中心,将120急救纳入到胸痛中心去,患者在急救车上就可以进行检查检验,资料第一时间传到医院,医院可以针对病情提前做好准备。

他说,从2011年、2013年到今年,他们对7000例病人追踪,发现有胸痛中心的患者死亡率降低到2.9%,而没有胸痛中心的死亡率仍然在5%。目前,大陆已有274家胸痛中心,很多医院患者到院半个小时就可以进行手术。

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都戴着一条小小的腕带,这条运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腕带相当于患者就诊期间的「临时身份证」,不仅关联患者资讯,也关联医疗资讯,记录了患者姓名、科室、床号、血型等基本资讯和医嘱处理等就诊资讯。相比传统的一次性纸质腕带,电子腕带信息量大,全面准确,不易破损。副院长赵阳表示,该腕带实现了对患者就诊资讯、医护资讯的全流程精确管理。经他们实地统计,能节省护士1/4左右的工作量,「医护人员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对病人的关怀上,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确保了医患资讯对称,保障了患者的知情权。」

车联网,就是将汽车也变为互联网的一个终端,将汽车也变为互联网的一部分,通过车辆资料收集、汽车网路互联、云中心控制调度这三个步骤,让汽车出行更加安全与智慧。

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联合华为、中国移动、中国一汽、奥迪中国和无锡交警支队等单位实施的智慧网联汽车智慧出行活动,在会议期间向论坛嘉宾和无锡市民开放,体验活动以LTE-V技术为基础,通过连接交通信号机、视频监控设施与车辆(V2I)、车辆与车辆(V2V),实现互联互通,将交通信号灯、路口路况、交通管制、施工、事故等资讯即时推送给驾乘人员,以保障行车安全和畅通。

中科院自动化所国家重大实验室主任王飞跃表示,我们要造的智慧车,是要在「三个世界」造车──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人工世界,我们的交通也是「三个世界」的交通同时控制,物理的交通,心理的交通,网路的Cyber交通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不堵、安全、绿色、可持续,才能真正建立智慧城市。

通用汽车中国工程总监、泛亚汽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Charon Morgan则认为,在接下来的5-10年中,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会比过去50年的变化巨大,尤其是在中国。

机器人变好帮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从企业转型的角度,论述了智慧制造与制造业企业转型的关联。

他认为,在企业的能力建设方面,未来的企业必须兼备硬能力和软能力,并做到相互促进。其中,硬能力主要是企业现有的硬体设施,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如今智慧制造时代的到来,机器人将更多介入到工业化生产。而软能力,则是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感测器、大资料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用大资料驱动企业的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工业企业必须是一个软体企业。」

他以无锡一家名为天奇自动化的企业为例进行了解释。据悉,天奇公司研发的一个颠覆性产品──全新的汽车装配线智慧维保系统,能够密切注视生产线上一举一动,人、机、料、产品等各种物件的即时映射资料通过智慧感测器,发送到远端诊断云平台。这样的系统可为汽车生产企业节约6、7成备件成本,增加1%的设备开机率,同时减少近5成人工成本。

人会被机器取代吗?李培根称,在未来智慧制造和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机器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过,他认为,现在在汽车厂、装配线上看到的机器人在严格意义上不是智慧型机器人,距离智慧制造尚有一段距离,「未来机器人与人共融,与人协同,这对机器人的要求更高了。」

他表示,现在的工业机器人是在围栏里头工作,与人隔开,未来机器人将与人在一块工作,这就需要机器人懂得人的意图,理解人的意识,要求机器人有更高的智慧。

在李院士看来,智慧制造的核心目的是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机器人的加入不能简单理解为机器取代人类。未来的智慧制造模式,一定是人机共融。发展智慧制造,不仅要发挥机器的优势,更要强调人在转型过程中技能水平的提升,人类的作用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