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普会在即 美媒:中俄之间这几个议题有些微妙

习普会在即,美媒:中俄之间这几个议题有些微妙。(新华社资料照片)

今天(16日)清晨4时许,俄罗斯总统普丁乘专机抵达北京,应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普丁于16日至17日对中国进行国是访问。这是自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的第4次「习普会」,也是普丁5月7日开启第5个总统任期后的首次外访。普丁的新任期里,中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之音报导,随着俄罗斯民族主义势力气燄不减,加之克里姆林宫严厉扼杀反战抗议,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进入新任期的普丁在国内几乎没有任何结束战争的压力。新任期出访首站选在北京,又正值中俄建交75周年,普丁很可能将寻求加强两国军事、经济和战略合作,继续合唱「反西方霸权」的调子。

5月12日,普丁新任期的首个大动作——撤换俄罗斯在任时间最长的国防部长萧伊古(Sergei Shoigu),让能够统筹战时国民经济的经济学家贝洛索夫(Andrey Belousov)取而代之——也被广泛视为俄罗斯准备与乌克兰持久战的信号。

习近平上周访问法国期间,中国对俄罗斯战争机器的关键性支援是重点议题之一。该议题让中欧间因贸易纠纷本就紧张的关系雪上加霜。而中国一直希望尽量平衡与欧洲的关系,作为北京与华盛顿抗衡的用力点之一。美国则在习近平访欧期间对涉俄中企的最新一轮制裁,进一步提醒着习近平继续援俄的经济代价。北京正为国内信心低迷的市场、步履蹒跚的经济复苏倍感压力。

观察人士普遍预测,两国很可能会签署新的合作协议,共续所谓的「无上限」友谊。但中俄在一些关键议题上遇到的阻力,也显现这段「反西方」友谊似乎并非「无上限」。以下罗列此轮习普会可能触及的几大议题:

普丁与习近平的上一次会晤是在2023年10月,普丁赴北京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活动间隙,习近平和普丁单独举行正式的双边会谈。当时有报导预测,普丁希望通过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捧场来推动中国对俄基础设施和能源的投资,尤其是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的协议。但普丁当时空手而归。

自俄军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简称「俄气公司」)失去了大量的欧洲订单,日益陷入财务困境。它对中国的出口量虽有增加,但还是远不及战前对欧洲市场的出口,加上价格打折,导致中国市场未能弥补其欧洲市场上的巨额损失。

5月2日,该公司报告了2023年中6290亿卢布(人民币约490亿元)的净利亏损,创下自1999年来的首次亏损纪录,公司股价应声暴跌。在俄乌战争越来越「烧钱」的关口,这让克林姆林宫倍感压力。2011年至2020年,天然气和石油行业占俄罗斯政府收入的40%以上。

俄气公司正忙于寻找新的销售市场,中国成了最大客户之一。「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对俄罗斯填补失去欧洲市场的空白至关重要,一旦建成,俄罗斯将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几乎与北溪1号管道一样多。

「俄罗斯最大的希望是这条途经蒙古国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该管道计划每年出口500亿立方米,」路透社5月13日的报导中说。「但由于在定价和其他问题上缺乏共识,项目正面临一些隐患。」

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Luvsannamsrai Oyun-Erdene)1月28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称,「西伯利亚力量2号」原定今年开工,但有可能面临延误。他透露,中俄虽然对此项目均有浓厚兴趣,但一直未能就价格和其他细节达成一致。

《南华早报》去年11月援引莫斯科的匿名消息人士称,中国要求俄罗斯全额支付该管道几十亿美元的建设费用,并要求俄罗斯进一步压低天然气价格。

该消息人士告诉《南华早报》,中国正展现出一种「讨价还价的姿态」。「北京非常了解他们的议价优势,中国现在居于更强大的地位。」他还透露这是来自中国最高层的压力,要求俄方给出更大折扣。

「尽管中国在定价上态度强硬,它目前手握所有的牌,但中国官员承认,他们希望通过安全的供应路线获得更多天然气,」总部位于莫斯科的咨询公司「宏观咨询」(Macro Advisory)首席执行官克里斯·维夫尔(Chris Weafer)对美国《新闻周刊》表示。「他们担心未来与美国的冲突,可能会扰乱目前通过海运进入的关键供应线。来自俄罗斯和中亚的管道更安全,而且至少目前来说,成本也更便宜。」

「中国知道,它从俄罗斯的进出口对莫斯科的生存至关重要,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只会变得更加重要。虽然它不会采取措施阻碍这笔交易,但北京将继续利用这一对其有利的权力动态以确保按照它的条款和时间表达成协议,」美国安全情报智库战略预测公司(Stratfor)发文分析说。

维夫尔和Stratfor智库均认为,普丁将在北京与习近平讨论这一项目事宜。

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受西方国家的广泛制裁以来,中俄不断深化的贸易关系不仅成了俄罗斯维持战时经济的生命线,也为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提供颇为关键的支持。《华尔街日报》4月23日报导,美国正起草可能切断中国一些银行与全球金融体系联系的制裁措施,希望以此阻止中国对俄罗斯军工复合体的商业支持。

去年12月,美国总统拜登发布行政令,授权美国财政部对支持俄罗斯军工复合体的银行实施二级制裁,将这些银行踢出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系统。

尽管中国政府一贯谴责美国和西方的对俄制裁,但中国的银行自2022年以来就谨慎处理对俄业务,避免美国动用二级制裁的可能。在拜登授权「二级制裁」后,中国的一些国有银行更是全面收紧涉俄业务的合规审查。

法新社5月13日报导称,美国的「二级制裁」威胁正让中俄的「无上限」伙伴关系备受考验。法新社援引中俄两国8名参与跨境贸易的匿名消息人士报导称,自拜登授权「二级制裁」以来,几家中资银行已经停止或大幅放缓与俄罗斯客户的交易。

一位中国服装批发商告诉法新社,眼下很难收到来自俄罗斯客户的交易款,「银行没有给出原因……但这可能是由于美国制裁的威胁。」几位跨境贸易人士对法新社说,银行正对跨境结算进行可长达数月的额外检查,这引发了较小规模进出口企业的现金流危机。有一位匿名俄罗斯企业主告诉法新社,他已被迫关闭中国业务,因为他们「无法从客户那里拿到任何钱」。

美国《新闻周刊》3月21日也有类似报导。有中国业务的俄罗斯公司遭遇严重的支付瓶颈,有至少9家中资银行已暂停处理来自俄罗斯的交易,其中包括以人民币计价的交易。而在拜登政府授权「二级制裁」之前,许多大型中资银行会处理以卢布和人民币结算的交易。

尽管中俄两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23年中俄贸易额达2400亿美元的历史高位,是2020年1080亿美元的两倍多。但在今年3月,中国对俄罗斯的商品出口额自2022年年中以来出现首次同比下滑。4月,该数据继续同比下滑。

媒体和观察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对俄出口下滑与美国针对外国银行的「二级制裁」威胁直接相关。比如,中国在3月份减少了对俄罗斯的机械设备出口。这是该出口额自2022年12月以来的首次下滑。

彭博社援引俄罗斯一名知情人士报导称,普丁可能会在与习近平的会谈中提出提升两国贸易额的必要性。

Stratfor智库分析,「中国公司可能选择进驻俄罗斯,并将制品范围延伸至价值链下游,以使俄罗斯军工所需的军民两用产品能在俄罗斯本土进行最终组装,从而降低中国零部件制造商面临的制裁风险。」

尽管中国一向宣称自己的「不结盟」政策,否认自己与任何国家结成军事同盟。但许多军事专家认为,中俄间不断深化的军事合作已达军事同盟之实。

Stratfor智库分析认为,中俄可能会通过此次领导人会晤宣布一些深化军事合作的协议,特别是在中国感兴趣的北极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分析认为,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举行更大规模、更频繁的海陆空联合军事演习,可能会对防御上日益靠近的美、日、韩构成客观的威胁,以此迫使它们转移一部分针对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部署的军事资源。

但俄远东地区也是触及中俄政治敏感神经的地区。Stratfor智库认为,中国对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国称海参崴)、外满洲其他地区以及其他清代领土的非正式主权主张令莫斯科感到担忧,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中国军队进入这片领土并散播影响力,莫斯科恐怕会三思。

中国长期以来都希望成为北极地区资源利用的参与者,近年来宣称自己是「近北极国家」。《华尔街日报》去年10月报导说,中国的北极目标长期以来受俄罗斯阻挠,莫斯科严密保护着其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但随着俄罗斯对乌开战以来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大,现在俄罗斯的态度开始转变。

「随着西方能源公司试图退出俄罗斯的项目,该国开始希望中国能助其开发北极地区,」《华尔街日报》报导说。「俄罗斯已与中国一起在北极地区进行海军演习和海上安全行动,并期待中国提供卫星数据等技术援助以监测冰情。」

作为少数拥有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核武大国,中国的战略轰炸机(「三位」中的其中一「位」)仍严重落后美俄。中俄之间可能加强战略轰炸机方面的技术交流。

此外,在军控和台海、南海、印太等地区安全问题上,中俄之间形成默契的外交支持有助于抗衡美国与其地区盟友不断加强的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