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AI第一股”格灵深瞳讲不出“新故事”?

文|恒心

来源|博望财经

“科创板人工智能第一股”的格灵深瞳又双叒叕被减持了。

近日格灵深瞳发布公告称,第一大机构投资者红杉资本在今年6月1日至7月20日进行了减持,变动后所持股份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由8.24%减少至7.19%。按格灵深瞳7月21日收盘价22.65元/股计算,红杉资本至少套现6100万元。

事实上,这并非格灵深瞳首次遭股东减持,在限售期过后已接连遭遇澳林春天、真格基金、策源创投、现代汽车、红杉资本等5家股东减持,且减持比例均为2%。对此,格灵深瞳给出的解释是,“均为自身资金需求或自身经营发展需求”。

诚然,格灵深瞳业绩好转,2022年实现扭亏为盈,更是被市场成为“AI扭亏第一股”。但可惜的是,在AI产业泡沫化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的背景下,格灵深瞳的核心技术人员散伙,专利数垫底,甚至被曝存在核心技术专利侵权纠纷的情况,这无疑都将“吓退”投资者。

受此影响,格灵深瞳股价开始回调,由今年4月以来的最高价38.78元/股降至发稿前的22.86元/股,短短4个月股价跌超四成,市值“蒸发”40多亿,目前市值59.2亿元。

资料来源:百度股市通。

国内计算机视觉龙头格灵深瞳为何突遭股东集体抛弃?

01

AI产业泡沫化风险已现,计算机视觉老大哥受牵连

据公开资料显示,格灵深瞳成立于2013年8月,专注于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机器人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提供面向智慧金融、城市管理、商业零售、轨交运维、体育健康、元宇宙的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

2022年,在现有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基础上,格灵深瞳还通过与新路网联共同出资设立子公司开云智联进入智能网联领域,并已完成了车路协同感知MEC以及智能硬件车载移动违法抓拍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立项,正在逐步推进研发及产品团队的组建。

同时,格灵深瞳拟结合最新的zero-shot(零次学习)技术开发自主可控的多模态大模型和全新形态的复杂AIGC系统,对大数据平台等软件产品的生产效率、机器人等硬件产品的交互水平与智能化程度均将有显著提升;在2022年完成了跨类别预训练模型微调升级的基础上,2023年将进一步对底层技术平台深瞳大脑进行改造、提升模型生产能力。

毋庸置疑的是,格灵深瞳所处的计算机视觉赛道未来想象空间还挺大。根据i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计算机视觉产品的市场规模占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49.6%,达到99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079亿元,预计至2026年我国计算机视觉核心产业规模和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将分别增长至2208亿元和673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7.4%和16.9%。

资料来源:iResearch报告。

但值得一提的是,受ChatGPT全球访问量下滑影响,AI产业泡沫化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已然显现。

根据Similarweb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5个月ChatGPT全球访问量环比增幅分别为131.6%、62.5%、55.8%、12.6%、2.8%,增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降;进入6月,ChatGPT的访问量增速由正转负,环比下降9.7%,情况进一步恶化。

另有市场消息称,今年以来ChatGPT火的一塌糊涂,而以ChatGPT为首的生成式AI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方向,随后各类大模型层出不穷,通用人工智能在中国市场展现出巨大活力。根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A股ChatGPT指数涨幅在71%以上,资金流入规模十分可观,目前国内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的AI大模型高达80多个,由此引发的产业泡沫化风险随之而来。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包括格灵深瞳在内的多只AI概念股迎来下跌。

02

股东密集减持,不少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

正如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的如此,“当前中国AGI市场进入‘百家争鸣’时代,但同时已有泡沫化现象出现,例如初创企业估值虚高、上市公司大股东近期频频减持套现等”。

格灵深瞳也再次印证了这种现象。

7月21日晚,格灵深瞳发布公告称,红杉资本在今年6月1日至7月20日进行了减持,其中以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了168.53万股,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减持了77.03万股,一共减持了格灵深瞳1.05%的股权,变动后所持股份数量占总股本的比例由8.24%减少至7.19%。按格灵深瞳7月21日收盘价22.65元/股计算,红杉资本至少套现6100万元。

资料来源:格灵深瞳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并非红杉资本首次减持格灵深瞳的股权,今年5月18日至5月31日间就曾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230.15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也由总股本的比例由解禁前的10.49%降至8.24%。

无独有偶,包括红杉资本在内,格灵深瞳在限售期过后已接连遭遇澳林春天、真格基金、策源创投、现代汽车、红杉资本等5家股东的减持。据了解,2022年3月17日格灵深瞳正式挂牌交易,在12个月的限售期满后(也就是今年3月17日)正式将8026.12万股限售股份上市流通。在这份解禁名单中,就有红杉资本、真格基金、策源创投、现代汽车的身影。

当然,上述减持计划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不少持股比例更是低至5%以下。根据Wind显示,截至2023年7月20日,红杉资本、现代汽车等已经退出前十大股东名单之列。

资料来源:Wind。

03

陷专利纠纷漩涡,但业绩扭亏为盈

除了行业风险外溢,格灵深瞳自身问题也不少。

此前就有媒体发文提及,格灵深瞳存在核心技术专利侵权纠纷的情况。对此,格灵深瞳表示,“公司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训练与数据生产技术、3D立体视觉技术、自动化交通场景感知与事件识别技术、大规模跨镜追踪技术、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技术。截至目前,公司未接到过关于该事项的相关诉讼请求,从未与诉讼对方接触过,不存在拖延时间的情况,目前尚未收到任何关于专利起诉的法院通知或函件。”

但根据天眼查显示,2022年6月24日格灵深瞳与威海元程有一起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虽然该案件因威海元程将同一案件重复上诉而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裁定驳回,但至少证明两者是存在相关纠纷的。再往前倒腾,2022年5月26日的案号为“(2022)京73民初986号”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起诉已被法院受理。

资料来源:天眼查。

身处技术壁垒很强的人工智能行业,但格灵深瞳的专利数却垫底。

根据2022年财报显示,期末格灵深瞳拥有专利34项、软件著作权82项,相较于去年底,新增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1项,但在与虹软科技、当虹科技、依图科技等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不得不说,格灵深瞳还是比较重视研发投入的,2022年研发投入1.32亿元,占营收近四成;期末研发人员数量276人,同比增长49.19%。但去年10月底核心技术人员冯建帅因工作安排调整,不再从事与公司核心技术相关的产品研发等工作。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格灵深瞳业绩在好转。

根据2022年财报显示,格灵深瞳实现营业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20.4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0.3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25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1.01亿元、0.90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资料来源:格灵深瞳2022年财报。

对此,格灵深瞳解释称,“营收增长主要系公司加大产品推广及研发力度,产品交付规模得到有效提升”,而“归母净利润增长主要系公司资金管理取得的利息收入同比增长、软件收入增长带来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收益的同比增长和股份支付费用的同比减少。”

2023年一季度格灵深瞳延续向好趋势,当期净亏损收窄,仅亏损8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