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海城隍及夫人、月老驻驾 台湾首部龙舟纪录片《暮匠》户外特映

▲台湾首部龙舟纪录片《暮匠》6/29-30两天在台北文创广场举办户外特映会。(图/双十公园OCT10BER)

记者庄智胜/台北报导

现年83岁的刘清正(阿正师)是北台湾硕果仅存的手工木造龙舟匠师,鹿港以北的木造龙舟几乎都出自他之手。作为最后的木造龙舟传人,阿正师也和其他传统匠师一样,面临着技艺逐渐遭时代淘汰、后继无人的严峻情势。两年多前,热爱龙舟运动的旭源营造董事长朱东辉一次起心动念,委托阿正师遵循古法、手工打造一艘木作龙舟,并在「双十公园OCT10BER」创办人王志雄统筹规画下,耗时近两年完成台湾首部龙舟纪录片《暮匠》,为这项逐渐消失的传统工艺留下影像记忆。而这艘龙舟,很可能就是阿正师60多年造船生涯的最后作品,因不少材料已找不到供应商,阿正师几乎跑遍全台湾才找齐,「造船用的木头要比较长,哪里有在卖我就去买。」木作龙舟工序繁复,从木头裁切、打磨、组装、黏合,到制作脚踏板、安装龙头、雕刻龙尾、船体彩绘等,每个步骤都很费工,也全凭阿正师一人独力完成。

《暮匠》纪录片拍下了这位国宝级工匠坚持大半辈子的职人精神,也顺带将台北河道历史演进的缩影呈现在观众眼前,展现出深刻的文化力量。台北文创支持传统工艺的纪录传承,将安排于6/29(六)、6/30(日)两天,在一楼文化广场举办《暮匠》纪录片户外特映活动,特别邀请大稻埕霞海城隍庙的城隍爷、城隍夫人、和月下老人驻驾台北文创,和大家一起欣赏这部珍贵的纪录影片,现场也同步展出了阿正师在影片中亲手打造出来的木造龙舟。

▲国宝阿正师一人独力打造的木作龙舟在台北文创广场展出。(图/双十公园OCT10BER)

在薪传与失传之间的技艺和记忆

霞海城隍庙众神在今(6/29)天下午3:00抵达台北文创广场,一些提前收到消息的民众早已等在现场迎接,不知情的游客看到城隍爷和夫人、月老莅临则是又惊又喜,纷纷把握难得的机会参拜祈求诸事平安、家庭幸福,单身男女更不忘拜托月下老人帮忙牵红线,影片开映前,更出动了霞海城隍庙阵头表演,替为期两天的特映会助阵造势。

台北文创总经理刘丽惠表示,台湾有许多传统工艺匠师一辈子只坚持做好一件事,为了把这件事做到极致,他们会专注于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不轻易妥协,阿正师就是代表人物之一,「《暮匠》纪录片说出了阿正师的故事,也因为这部影片,手工木作龙舟工艺被以另一种形式保存了下来,让未来的世代有机会认识了解,台北文创也很荣幸能为这份功德尽一点心力。」

纪录片幕后推手-旭源营造董事长朱东辉表示,现年83岁的阿正师,是台湾国宝级的龙舟师傅,许多和龙舟制作相关的复杂规格及尺寸,都存在于他的脑海里,需要仰赖其出类拔萃的技术和经验来传承,「在打造龙舟的过程中,阿正师除了亲自南下嘉义挑选木材,还为了寻找一个特殊的螺丝绕遍了大台北,最后在苏澳渔港附近找到一家可以铸造这款螺丝的铁工厂,这种对小地方的要求和坚持,正是台湾工匠一脉相传的职人精神。」

「我们纪录的是一件正在慢慢消失的东西。」《暮匠》纪录片导演林佳儒说,纪录片的骨干虽然是龙舟的制作过程,但真正有血有肉的是阿正师和周遭人们说出来的故事,「对阿正师来说,造船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工艺,而是一门从十八岁就开始学的糊口技术,他经历过台北河运最辉煌繁荣的时代,他也很清楚当下的时刻,这个行业已不再被需要而面临淘汰,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用影片和文字,让阿正师的龙舟生命可以继续延续下去。」

策划团队「双十公园OCT10BER」创办人王志雄也感叹,木作龙舟带有无可取代的手感温度,但相关工艺在台湾几乎没有文献纪录,「这块文化领域是空白的,那我们就透过纪录片把这个空缺补上。」

▲霞海城隍爷及夫人、月老驻驾台北文创加持《暮匠》纪录片特映活动。

霞海城隍庙众神来结缘 限量御守相送

《暮匠》纪录片户外特映会暨龙舟摄影展,6/29(六)-6/30(日)将在台北文创广场一连举办两天,活动从下午3:00起展开,参拜霞海城隍爷及夫人、月下老人的民众,可获赠限量御守一份,数量有限送完为止。此外,现场也将义卖《暮匠》摄影书,版权所得将全数捐作慈善公益之用。另有小型市集,让民众免费体验皮雕手作、DIY龙舟折纸、及电影收藏家互动游戏等适合亲子参加的活动。傍晚5:00霞海城隍庙阵头登场,为《暮匠》纪录片开映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