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捷英勇「口罩伯」致敬 但见义勇为者法律保障在哪?

● 陈撷安/科技集团法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和精神健康问题的日益严重,大众运输环境中的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台北捷运最近发生的「持刀砍人事件」,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安全威胁。

本次事件中,一名女性乘客因幻听而持刀攻击无辜学生,然而在此危急时刻,一位乘客「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制止了攻击者的暴力行为,保障了乘客的安全。然而,这样的见义勇为行为能否得到法律保障?乘客在危急时刻自卫或协助他人的行为,究竟如何受到保护?这些问题凸显台湾法律面对公共场所突发事件时的挑战与不足。

「紧急避难」条款 对行为比例性有严格限制

《刑法》第24条所规定的「紧急避难」条款,为当事人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而采取的合理范围内的行为,提供免责保障。此条款强调若行为在急迫危害下进行且未超出必要范围,便不构成犯罪,借此鼓励公民在面临危险时勇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然而,该规范要求「避难行为不得超过必要程度」,对行为的比例性有严格限制。因此,在突发危机中,见义勇为行为若被判定超过必要防卫范围,可能导致见义勇为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无疑增加了见义勇为行动的风险。

相较之下,其他国家如美国为见义勇为行为提供了更具体的法律保障。美国「好撒玛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或称「无偿施救者保护法」(Volunteer Protection Law),此类法律鼓励公民在紧急情况下向他人提供救助,并为自愿协助者提供法律保护,免于因援助行为而被追究责任。此种法律架构不仅保护了救助者的合法权益,更能鼓励更多人挺身而出,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社会互助氛围的建立。反观台湾,见义勇为者的法律保障则相对不足,仅依赖「紧急避难」或「正当防卫」的条款,但缺乏具体的保护机制,使得见义勇为者可能因善意行为而面临法律风险,进而打击民众在公共场域挺身救人的信心。

▼台湾见义勇为者的法律保障则相对不足,仅依赖「紧急避难」或「正当防卫」的条款,但缺乏具体保护机制,使得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图/chienchien86授权提供)

「正当防卫」规定 不符比例原则恐遭遇法律风险

此外,台湾的《刑法》第23条「正当防卫」规定,在当事人或他人遭遇生命、身体威胁时,若行为符合比例原则,可进行正当防卫。然而,该条款的适用条件也相对严格,只能用于危害即将发生的情境,且需符合合理必要的防卫范围。因此,「口罩伯」的英勇制止行为若造成攻击者受伤,则可能会因防卫过当而被追究责任,特别是当行为不符合比例原则时,见义勇为者可能会因自身行为而遭遇法律风险。

基于以上考量,如何进一步保障公共交通工具中的安全已成为重要议题。台湾在立法上或可参考美国的「好撒玛利亚人法」,对合理范围内救助行为提供明确的法律豁免,减少见义勇为者的法律负担,促使更多民众在危急情况下愿意援手相助。此外,捷运公司和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安全设备,提升公共运输场域的防护,例如增设紧急求救按钮、加强保全巡逻,并进行安全教育,提升乘客在突发危机中的应变能力。

「见义勇为」是社会中极具价值的勇气展现与责任心的体现,台湾应积极考量引入更具保障性的法律机制,以保护这些勇于伸出援手的人士。透过对见义勇为者的法律保护和强化公共运输空间的安全防护,将能建立更加安全、互助的社会氛围,让每位乘客都能在大众运输环境中安心搭乘。

▼中捷日前持刀伤人案震惊社会,27岁许姓长发哥奋力抵抗被封为英雄。(图/左图为翻摄画面、右图民众提供)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