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砖里的大世界
花阶砖(以下简称花砖)作为建筑装饰中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引领着时代的审美与风尚,更承载着艺术与文化的价值。近日,广东省博物馆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足下生花——水泥花阶砖的故事”的展览。这是全国第一个水泥花砖专题展,也是为数不多的以工业材质为主的展览。此次展览展出了132件展品和大量的历史图片,分为“乱花渐入”“花枝招展”“百花齐放”“春华秋实”和“花开花落”五个部分,从历史、工艺、应用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水泥花砖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关于花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2620年的埃及,但却在一段时间里消失了。直到2900年之后,由波斯的萨珊王朝重新发明。后来,随着穆斯林征服者摩尔人(指古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北非阿拉伯人、柏柏人和黑人)在公元718年占领西班牙的时候将早期花砖制作技术带入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使之成为盛行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装饰艺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不断与时下流行的艺术风格相互演进,花砖的艺术与工艺逐渐成为艺术史中熠熠生辉的一部分。
从异域风情到岭南特色
>阿尔罕布拉宫的花砖
作为花砖分支的一种,水泥花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水泥的产生而出现的,源自18世纪欧洲纯手工砖的制作技法“蜡画法水泥砖”。这种水泥花砖是用调过色的水泥色浆浇筑在手工制作的金属模具中,再以普通水泥砂浆作为结合层和底层压制而成。水泥花砖成品色泽温润,打磨后表面呈高级的哑光磨砂感。水泥花砖色彩丰富,经久耐用,因其造价低廉、耐磨损和防潮湿,逐渐成为了替代马赛克的最佳建筑装饰材料。最初的水泥花砖颜色单一,多为灰白两色,图案多为几何状。到了20世纪,随着液压机的发明,水泥花砖的制作变得更为简单便捷。水泥花砖逐渐从欧洲蔓延至加勒比海、东南亚等地区,因其釉料厚多被用于教堂、别墅等的建筑中。
>西班牙塔拉韦拉德拉雷纳大教堂花砖
>图左 葡萄牙辛特拉故宫花砖
>图右 西班牙普拉多花园庭院花砖
水泥花砖是清末民初开始在中国流行开的,主要兴于闽粤两省。闽南人称为花砖,广东人则称之为花阶或阶砖。随着洋人在闽粤陆续建造起了洋楼别墅,在南洋经商的华侨也开始在家乡仿建起西式的“番仔楼”,南洋进口的花砖也被大量运用在这些建筑中,水泥花砖也因此被称为“番仔砖”。20世纪初期,这些南洋的水泥花砖依赖进口,手工制造,产量有限,非常珍贵,成为了闽粤地区家世显赫的象征,如鼓浪屿的海天堂、李家庄与万石楼的别墅中,都采用了南洋花砖。
>米拉之家花砖 高迪
1921年,印尼华侨陈森严在鼓浪屿开办了南洲花砖厂,中国有了第一家水泥花砖厂。陈森严自主研发出了浆法生产工艺,亲自配制出39种颜色,设计出200余套花砖图案,色彩从单调的黑白加入了国人偏爱的大红、大绿、大黄等。这些水泥花砖的纹样从抽象的几何图形到传统植物花卉图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之美与时代风尚。此后,南洲花砖厂的水泥花砖影响了整个福建的花砖风格。新中国成立后,南洲花砖厂恢复生产并改为国有。20世纪90年代,厦门诸多建筑都使用了水泥花砖作为装饰,成为了老厦门的一种城市记忆,当时的厦门被描述为“花满连城”。随着技术的发展,手工制作过程烦琐,效率低,水泥花砖逐渐被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瓷砖所代替。花砖工艺也逐渐在市场上消失,但水泥花砖早已成为了岭南人的城市记忆和文化符号。漫步在广州、厦门等城市的街头,老建筑中的水泥花砖依然熠熠生辉,承载着城市的文化,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
花砖的当代传承
> 维森斯公寓(Casa Vicens)
花砖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之美,更是审美、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在葡萄牙,无论是哪座城市,那些古老的建筑上依然还能看到花砖所拼贴出来的斑斓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让人们平淡的生活瞬间生动了起来。正如“里斯本之歌”中所唱:“每一片花砖,都代表着一张葡萄牙人的脸,有微笑,也有悲悯。”虽然在20世纪初,手工生产的花砖逐渐变成了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葡萄牙拥有了诸多的花砖品牌,其花砖工业的兴盛程度亦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顶峰。之后随着材料的发展,钢铁、玻璃等成为了现代建筑中更为普及与流行的材料,花砖逐渐被冷落,很多花砖制造工厂亦纷纷倒闭。花砖与很多手工艺传承一样逐渐变得小众,成为了葡萄牙的工业遗产,出于对花砖的热爱,葡萄牙人华金·何塞·科尔蒂科(Joaquim Jose Cortico)从1979年就开始收购那些倒闭花砖工厂的剩余花砖,其中包含了Aleluia、Carvalhinho、Decocer,Sanitana、Roca、Valadares等诸多知名品牌的花砖,并开设了一家名为Cortico & Netos的回收厂,直至2013年科尔蒂科离世,他的收藏中几乎包含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花砖生产的全部原件单品,为葡萄牙的花砖工业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政府的新规划,科尔蒂科储存花砖的回收厂被拆除,他也在一年后也遗憾离世。带着爷爷的信仰与执着,科尔蒂科的孙子们将爷爷的心血收集,在里斯本老城区开了一家名为Cortico & Netos的花砖店,展示并出售这些承载着葡萄牙历史文化的花砖,同时也增加了花砖的创新设计使得花砖重新回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中。
> 旧物仓
与之类似的还有中国的旧物仓,位于厦门文创园华美空间的一个旧厂房内,其前身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卷烟厂——华美卷烟厂的厂房,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现在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旧物店。仓内共有三层,里面收藏着各式各样的旧物,亦包含了各式各样的花砖。这些老花砖来自厦门要拆迁的老别墅中,是创始人杨函憬从2005年开始收藏的,只要路边有被遗弃的花砖,他就去捡回来。这些花砖已有2.5万片,32吨重。老花砖在旧物仓以装置艺术的形式被呈现,同时亦承载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其品类色系的丰富使得旧物仓俨然成为了厦门的水泥花砖博物馆。此外,旧物仓还研发了很多花砖的创意周边,如花砖胸针、花砖笔记本、花砖茶几等,让传统水泥花砖遗产与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 里亚德桌(Raid Table)
同样,西班牙设计师阿尔瓦罗·加泰兰·德·奥康(Alvaro catalan de ocon)和意大利设计师弗朗西斯科·法辛(Francesco faccin)在花砖的传承上也为我们做出了有益的探索。2014年,阿尔瓦罗和弗朗西斯科访问了马拉喀什的一个水泥花砖制作车间后开始喜欢上了水泥花砖的艺术,并尝试将水泥花砖的制作与现代工业结合起来,使之在当下是生活中被复兴。于是,里亚德桌(Raid Table)便诞生了。这是由传统制造工艺和液压砖图形组成的花砖桌,其图案灵感来自于伊比利亚半岛传统几何元素。在设计上,强调简约、实用、易组装,六边形的桌面可以无限拼接形成模块,腿部由三根金属钢管组成,可以灵活拆卸。材料选择上,里亚德桌的桌面也加入了高科技的玻璃纤维,使得桌面更轻薄,其厚度仅为1.6毫米,重量为6千克。一经推出,里亚德桌就受到了来自欧洲的很多餐厅和咖啡店的欢迎,延续传统水泥花砖手工艺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与工业设计,为水泥花砖在当下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位置。
>见南花 书立
>见南花 台湾台中歌剧院餐厅
与之类似的,还有中国的水泥花砖品牌“见南花”。由设计师林宇鸣创办,意为“出现在南方的古老花砖”,用以怀念与致敬中国第一家花砖厂——南洲花砖厂。见南花花砖是林宇鸣悉心钻研三年才做出来的,在图案设计上,见南花做出了很多创新。例如其第一款花砖图案“浮游”,灵感来源于植物剑麻的形态,抽象化成简洁的曲线,仿佛柔软的植物在水中摆动的形态,给人以轻柔、流动之感。而粉、蓝、白、绿、灰的配色的灵感则来源于亚热带阳光照耀在地中海建筑物上的色彩,给人以欢快愉悦的氛围。与此同时,见南花的设计师对水泥花砖原材料再生利用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例如,“Retile”系列的第六号产品“香承”,其中长条的香灰托采用了水泥与金属的材质,利用水泥花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料改良后在模具中浇铸而成,造型简洁,质感细腻,并利用无机矿物颜料赋予了其安静的哑光色彩。圆环香插亦是有趣的灭香器,将燃烧的线香慢速地从中取出即可熄灭。长条香灰托、圆环香插以及香灰圆盘三个组件可灵活搭配使用。见南花的设计师还开发了纸镇、磁吸和书立等衍生品系列,希望水泥花砖以多种方式出现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这些衍生品主要是利用残缺花砖切割而成的,这些局部片段的花砖经过打磨,包裹上黄铜,就成为了精美的文具用品。此外,见南花的花砖还应用在越来越多的商业空间中,掀起了一股水泥花砖艺术的新时尚。比如,在台湾台中歌剧院商业区域中的应用,植物纹样与几何纹样的拼接以及黑、蓝、白的色彩搭配,给这一综合空间带来了壮观华丽的氛围,与歌剧院的气质相得益彰。
>巴特罗之家 高迪
>奎尔公园 高迪
小花砖大世界,花砖不仅是艺术品,是建筑装饰材料,更是人类文化与城市记忆的承载者。花砖的传统制造技艺不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历史上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扬传统手工艺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融入到当代百姓生活之中,传统手工艺与产品的创新都离不开对当下生活、社会、科技与文化的再思考与再出发。在花砖的传承与发扬上,技术创新与设计发展依然是设计师们的关注重点,透过花砖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质与美,城市的文脉传承与记忆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