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觉醒,国漫时代来了!
作为一名80后,我童年时代的所有娱乐几乎都跟日本动漫相关。1990年代的中国文化市场尚未兴起,针对儿童的文化产品更是匮乏。日漫恰好在这个真空期进入中国,成为80后一代成长中的精神食粮。
中国引进日漫始于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铁臂阿童木》。之后十多年里,愈发繁多的日本动画登陆各地方电视台。不少中国学生从《北斗神拳》、《幽游白书》里体会到拳拳到肉的爽感,也从《福星小子》、《乱马1/2》中初尝性启蒙。
乱马1/2
当然,受众更广泛的日漫还是更适合儿童和青少年的题材。
《龙珠》的中国武侠色彩满足了男孩们的英雄情结;《樱桃小丸子》中展现的校园生活和家庭关系与中国的情况殊途同归;《机器猫》将童话、成长与喜剧融为一体,角色亲和度和故事趣味性远超旧时代的经典儿童文学;《灌篮高手》、《足球小将》迎合了1990年代中国足篮球职业联赛的兴起,代替真实球星成为少年们的偶像。
无论题材还是价值观,这些日漫都暗中契合了当时中国青少年的精神需求。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日本动漫的黄金时期。那时的作品类型百花齐放,创作水准出众,创作者们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贴近日本审美的元素重构经典类型电影是多数黄金时期日漫的显著特征。
打斗类日漫的英雄修炼、门派争斗和超能武力是对剑戟片的想像性重构;体育类日漫的热血友情、逆袭励志是对美式体育片的本土化重构;校园写实向日漫常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融入适度荒诞的幽默和超现实元素,是对青春片的调性融合式重构;奇幻类日漫用贴近日式审美和价值观的角色形象凸显童真幻想与成人世界的反衬,是对经典童话片的重构。
北斗神拳
日本成熟的商业体系也推动日渐火爆的动漫建立起全产业链。从漫画到动画,从游戏到玩具,日本动漫逐渐覆盖整个东亚,80后中国孩子的休闲时光通常不是在看日本漫画和动画,便是在家用主机或街机上玩日本动漫游戏。他们在另一个国度的艺术作品中寻找成长的共鸣,逐渐认知人性和世界的复杂。最终,他们将这份认知灌注在本土动漫的创作中。
国漫《一人之下》中的异能人、炁体源流和门派争斗透出《龙珠》的影子,《镖人》中的侠客形象和打斗场面深受井上雄彦《浪客行》的启发,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历史书写和角色设计让人忆起横山光辉的《三国志》。
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长大成人,日漫在中国的影响力也逐渐下降。此时美国漫画改编电影恰好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追溯美漫改编电影兴起的源头,绕不开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名词——美国大片。
1994年,《亡命天涯》成为首部以进口分账形式引进中国内地的好莱坞作品,收获2580万人民币票房。随后1995年《真实的谎言》票房达1.02亿人民币,1998年《泰坦尼克号》更创造了3.6亿人民币的票房奇迹,占当年全国总票房的1/4,这三部电影让国人初尝好莱坞大制作的跌宕起伏、瑰丽壮观。看美国大片成为国人口口相传的热门娱乐活动。
借助美国大片的观影热潮,美漫改编电影在2000年之后进入中国市场,在21世纪头19年间票房逐步走高。2002年的《蜘蛛侠》内地票房仅约500万美金。2009年的《变形金刚》票房蹿升至6500万美金。到了2019年,23部在中国上映的漫威电影总票房已达约30亿美金。
美漫改编电影吸引国人的首要特质与1990年代引进的美国大片一脉相承——用最精尖的特效,创造出最震撼人心的视听奇观。中国观众热衷看美漫电影,也是看大片娱乐习惯的传承延续。然而,美漫改编电影不只吸引普通观众,也在中国建立起一大批忠实粉丝。这不只依赖视听奇观,更得益于美漫电影构建宇宙的体系化创作思路。
相比传统的单一故事类型片,美漫改编电影充分挖掘漫威、DC等知名漫画厂牌的原创IP资源,将不同漫画作品的角色和故事线相互勾连,在多部电影之间建构起纵横阡陌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线索。
这种剧作思路与其说是写电影,实际更趋近于通过多部电影的累积写成电视剧。角色和情节因此获得更充裕的发展体量,令创作者可以充分挖掘人物内心,深化情感层次,探索主题深度。观众也得以与角色一起成长进化,建立起长期生活伴侣的深厚认同感。
漫威的《蜘蛛侠》系列和DC的《蝙蝠侠》系列均是漫改电影宇宙体系化创作思路的成功例证。如果仅看2000-2010年间的三部蜘蛛侠电影,对此系列的印象只会停留在少年英雄学习承担责任、心灵成熟进化的套路性成长故事。
然而2010年后陆续推出的《超凡蜘蛛侠》系列和《蜘蛛侠:英雄归来》系列通过与《钢铁侠》、《复仇者联盟》的联动,扩展了蜘蛛侠的前史,挖掘他的性格成因,勾勒出更完整的心路历程,由此赋予角色写实电影般的血肉感和层次感。
随后《蜘蛛侠》动画系列又大胆颠覆主人公的英雄光环,在他的身份起源中加入道德暗面,将他推向哈姆雷特般的人性挣扎。浅层的青春成长故事由此升华为厚重的古典悲剧。
同理,《蝙蝠侠:黑暗骑士》对小丑的塑造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没有电影《小丑》深挖角色性情的形塑过程,且与主系列形成互文呼应,小丑一角很难拥有如今几乎超越漫画主角的经典地位。
宇宙体系造就的深广度正契合了90后国人的口味。与80后相比,90后成长于网络时代,能接触到远为丰富的信息量和娱乐产品,这让他们建立起更成熟的审美标准。他们对剧作的精巧性、故事和人物的丰富性有更为严苛的要求。相比针对孩子和青少年的低龄动漫,他们更青睐美漫改编电影比肩成人世界的恢宏深远世界观。
此外,网络传播也利于美漫改编电影创造粉丝基础。每部电影条目下面常配有普及宇宙内角色关系和背景故事的帖子,论坛、小组、影迷群等社群也成为新老美漫影迷的交流平台。信息的流通效率与日漫在80后群体中的口口相传已是天壤之别。
宇宙化的剧作体系也增强了美漫影迷阅读漫画原著的欲望。他们想要完善对作品整体世界观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中国美漫影迷由此进化成为美漫迷,也更愿意消费游戏、衍生品和主题公园等相关产品。美漫宇宙的全动漫产业链由此形成。
然而进入21世纪10年代末期,美漫电影的同质化倾向愈发明显。随着各个宇宙的内容渐趋满溢,创新空间所剩无几。过量的经典IP重启、陷入瓶颈的视听风格造成审美疲劳。美漫电影吸引力开始在中国下滑。
在2019年《蜘蛛侠:英雄远征》收获14.17亿人民币全国票房之后,美漫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成绩再也没能回到2019年前的高度。恰好在2019年暑期,中国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狂揽50.36亿人民币票房,成为中国动漫电影的巅峰。
国漫的兴盛始于网络传播。2009年成立的有妖气是中国最早的原创漫画平台,之后2012年腾讯动漫的成立扩大了国漫产业规模。《十万个冷笑话》、《镇魂街》、《狐妖小红娘》、《一人之下》、《镖人》等中国漫画爆款都是出自网络平台。
同一时期,《李献计历险记》、《罗小黑战记》等一批短体量动画也在网上播放,成为热点。2010年代初期的网络传播为国漫开拓出受众基础。到了2015年后,国漫以院线电影形式迎来爆发,跃升为全民主流的娱乐产品。
探究国漫崛起的原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重中之重。中国动漫其实在历史上并不缺乏启发世界的佳作。
1947年的漫画《三毛流浪记》集现实关怀、社会讽刺和无厘头幽默于一体,比日漫更早实验多种相斥调性的融合。1941年的黑白动画电影《铁扇公主》深深打动了中学时的日漫大师手冢治虫,引领他走上动漫创作之路。
当代国漫创作者们承袭先辈立足本土文化的精神,将更成熟的商业剧作技巧、更先进的视听技术、更贴近当下的时尚元素与中国经典嫁接,以此实现对传统题材的现代化重构。
在国漫院线电影中,《白蛇》系列在中国水墨的清雅隽永中融入更绚烂写意的色彩,古典中正的构图和栩栩如生的画风仿佛国画名作跃然银幕。
《哪吒:魔童降世》展现的亲子关系困境和社会对个性的束缚是当代热点议题,片中的打斗场面分镜精细、剪辑凌厉,磅礴刚猛的视听冲击力堪比动作巨制。
《长安三万里》敢于用将近三小时的体量讲述严肃厚重的历史故事,古典悲剧式的精神内涵和叙事长诗式的悠远气韵在全世界动画中都独树一帜。
在真人漫改电影中,《滚蛋吧!肿瘤君》以当代都市爱情喜剧的形式重现了《三毛流浪记》的相斥调性融合,悲剧与喜剧、写实与夸张、讽刺与励志毫不违和地融为一体。
在国产漫画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代表作要首推《一人之下》。它讲了一个发生在当代都市的仙侠故事,因争夺炁体源流继承人而引发的门派争斗是矛盾冲突之源,主人公的修行历险串联情节主线。角色气质兼具古代侠客的超凡和现代流行的幽默,将国风异能与青春奇幻无缝融合。
在世界观方面,《一人之下》以中国道教哲学为核心,建构起比肩美漫宇宙体系的深广度。随着主人公身世秘密的不断揭示,愈发繁多的分支人物和剧情逐渐浮出水面,牵引出众多配角的背景故事。原本单层纵向的叙事化为枝繁叶茂的多向度网状叙事,情节驱动逐渐转向人物驱动。
故事中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正派或邪派,每名角色或是因人性的缺陷犯下错误,造成恶果,或是深陷无解的道德困境,被迫做出痛苦的抉择。
两名主人公的英雄气质也被有意弱化,更偏于置身命运洪流、身不由己的悲剧人物。灰色的道德体系与人性反思的主题紧密契合,也更接近现实社会的无常复杂。
《一人之下》在类型融合、叙事模式和道德体系方面均展现出颠覆套路、求新求变的创造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即将上映的电影版《异人之下》值得期待。
乌尔善导演的强项就是视听创造力。他能否在大银幕上建构起与原著丰富内涵相匹配的视觉体系,为这部顶级国漫补上一块重要的拼图?这或许是电影版能带给国漫迷们的最高惊喜。
资料来源
The Big Picture: The Fight for the Future of Movies, Ben Fritz
日本动漫“入侵”中国30余年,缘何“相爱又相杀”?(界面新闻)
200亿总票房背后的“漫威中国经济学”(娱乐独角兽)
十年中国网络漫画,到底失去了什么?(36氪)
“引进大片”进入中国大陆20年(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