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打造安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争当“排头兵”

皖南城市宣城,正加速拥抱长三角一体化。

2018年,国家发改委批复《苏皖(溧阳、郎溪、广德)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首次以县为单位,以生态为底色,促进省际边界地区一体化发展。2020年,扩展到“一地六县”,包括上海的“飞地”白茅岭农场、江苏的宜兴和溧阳、浙江的长兴和安吉,以及宣城的郎溪和广德。

2023年秋,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以下简称“长合区”)成立,省际边界地区协同发展模式有了新的探索和创新。同年,宣城在上海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以促进自身与G60上其他地市的要素流动。

宣城发展战略是如何不断深化的?宣城的发展战略演进将如何促进本地产业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澎湃城市报告3月12日专访宣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高真理,讲述宣城与长三角一体化“双向奔赴”的故事。

主动对接上海,加快科技创新的跨区域协同

澎湃新闻:去年宣城在松江设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也是宣城第一个“科创飞地”,运营以来成效如何?

高真理:近年来,宣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宣城争当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和“排头兵”决策部署,坚持把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宣城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顶格谋划、高位推动。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目标要求、建设“七个强市”目标任务和打造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总定位,明确了争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上进生”新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宣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纵深推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奋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创新要素在长三角自由流动,汇聚成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强大势能。其中“科创飞地”作为新型的跨区域创新合作模式,可以让很多中小城市吸引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有效链接高端创新资源,“借船出海,借脑登高”,加快提升自身创新能级。

2020年,宣城与上海市松江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借力上海高端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加快推动长三角优势创新资源向宣城集聚,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2023年9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建成运营。目前,科创中心已入驻和计划入驻企业近20家。宣城科技创新整体能力也正在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指数居全省第5位。今年1月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3》显示,宣城排名较2018年提升7位。

澎湃新闻:如何保障科创中心的成果可以顺利回流宣城,转化为本地生产?

高真理:作为宣城首个跨行政区建设的“科创飞地”,建好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用好。这方面,我们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政策赋能,完善支持体系。宣城出台了《宣城(上海)科创中心运营工作方案》和《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入驻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入驻条件、入驻流程、租金补助、优惠政策、企业管理等内容。

如在扶持政策方面,对入驻科创中心的企业、团队、科研机构和平台给予租金补助;入驻单位引进的人才,同等享受宣城市相关人才政策。符合条件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按规定给予债权投入或股权投资等。

二是强化工作举措,畅通转化路径。支持宣城市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在科创中心建立异地研发中心,广泛开展人才招引、项目研发和技术合作等活动。以科创中心为载体,围绕宣城市“2+3+4”产业链,聚焦产业链及上下游配套企业,高质量推进“双招双引”。

同时,立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定期在科创中心组织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助力企业开展跨区域产学研合作。

三是提升服务水平,优化落地环境。持续深化“政商恳谈会”机制,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宣城本地,加快提升宛陵科创城以及各县市区开发园区的软硬件水平,夯实承接平台。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落地,我们还组建了宣城代办中心,负责新招引项目的注册、落地、缴税等代办工作,并为落地项目协调解决土地、厂房、金融等要素需求,对科创中心成果在宣城转化落地给予一定奖励。

澎湃新闻:​​​​​​​下一步科创中心将如何发展?

高真理:宣城将着力以打造“四个中心”为抓手,加快促进宣城与上海,以及与G60科创走廊其他地市的要素流动。

首先是打造高能级的创新中心。围绕宣城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在科创中心建立异地研发中心。宣城入驻的企业与东华大学、上海工程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进行产学研合作,贯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条,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宣落地转化。

其次是打造高标准的孵化中心。加大创新孵化力度,引进一批拥有市场前沿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构建形成“科创中心孵化器+基金投资加速器+产业园转化器”的科技孵化全产业链,使科创中心成为有志之士创新创业的“梦想摇篮”。

第三是打造高层次的人才中心,实现人才需求和供应链有效匹配。结合宣城产业需求,精准引育沪苏浙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形成集聚高端人才的磁场。

最后一点,是利用好G60的区位优势,将科创飞地打造成高水平的招商中心。聚焦“2+3+4”产业链,全力以赴招大引强,吸引更多上海企业到宣城投资兴业,构建“研发在沪、生产在宣;孵化在沪、落地在宣;引才在沪、用智在宣;总部在沪、投资在宣”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澎湃新闻​​​​​​​:未来宣城是否还会在杭州、南京和合肥布局更多的“创新飞地”,促进宣城与四大都市圈如何进一步协同发展?

高真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是宣城接轨上海大都市圈,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起点。下一步,宣城将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谋划、有序推进在四大都市圈(上海、合肥、南京、杭州)协同布局更多的“科创飞地”,不断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我们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区域协同,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在持续深化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外,还会加快嵌入南京都市圈创新链体系。宣城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共同发布《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合作白皮书》,联合南京市成功举办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项目宣城产学研对接会。

在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方面,华晟新能源在合肥市肥西县投资建设5GW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

宣城同时还加强了与环太湖科创圈成员城市创新合作。目前宣城已与上海嘉定区、青浦区以及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签署了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二是联合组团攻关,破解核心技术难题。对内我们瞄准宣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2+3+4”产业链核心环节、薄弱环节和“卡脖子”环节,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沪苏浙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同时通过联合攻关机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项目,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对外我们还需要积极参与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探索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我们将持续加强与沪苏浙高等院校、新型科研平台等机构对接与合作,共建更加丰富多元的创新载体。

三是共促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宣城聚焦“2+3+4”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引导本地企业主动链接沪苏浙大院大所、龙头企业、投资基金、中介机构等,深化产学研用合作。

对外,紧密对接省科技大市场等技术转移平台,以及浙江和上海闵行、江苏苏南、合肥等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来宣城高效落地转化,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2023年宣城全市实施产学研项目320个,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

从县域到市域,宣城跨省合作层级的提升策略

澎湃新闻​​​​​​​:从国家发改委批复苏皖合作示范区和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规划建设“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再到如今宣城推动成立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不是战略转变?

高真理:打造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是加快推进“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的细化、实化之举,是进一步战略深化。

2018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苏皖(溧阳、郎溪、广德)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是全国首个以县为单位、以生态为底色、以共建共享为目标的跨省合作区。202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规划建设“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苏皖合作示范区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了长三角一市三省责任主体全覆盖。

宣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作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号工程”。在推进“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的过程中,宣城也深感亟需打造一个标识度高、集聚性强、带动作用更显著的高能级产业合作平台,促进“一地六县”跨省跨区域协同发展,集中展示合作成果,更好彰显“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产业集聚力。

为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依托广德市、郎溪县、宣州区省际毗邻地区,谋划建设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构筑“一区三片”产业发展总体空间格局。长合区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分别有25平方公里位于宣州区,25平方公里位于郎溪县,35平方公里位于广德市,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三大主导产业,努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果转化样板区、长三角绿色智造承接转移集聚区、沪苏浙皖毗邻产业合作示范区。

澎湃新闻​​​​​​​:现在以长合区为产业协同平台的战略与之前相比,有哪些优势?

高真理:首先,有利于充分发挥宣城作为全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和“排头兵”的战略作用。2023年9月12日,长合区实体化运作,作为宣城“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务实举措,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全力支持。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实地调研时指出,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是安徽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今年1月16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长合区,并明确省级层面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和指导。目前长合区已落户亿元以上项目68个,总投资506.6亿元。

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市级对外合作层级高、能级强的优势,更好强化高位推动。市级层面能够统筹全市力量集聚优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全市“一盘棋”推进、“整体性”发力格局。我们对长合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到2030年,成为联动“一地六县”创新一体化发展新型体制机制的示范样本,以及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省际毗邻发展示范区之一。

第三,有利于充分发挥广德市、郎溪县、宣州区省际毗邻的区位优势,更好深化一体化合作。广德片区与湖州接壤,乘坐高铁到杭州等地不足1小时,杭合高速、长高高速、沪苏湖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着力打造面向上海、浙江的合作载体;宣州片区与高淳接壤,距南京市110公里,宁宣高铁即将开工,着力打造面向南京的合作载体;郎溪片区与高淳、溧阳接壤,紧邻定埠港码头,水运航线可直达江苏太仓港,着力打造面向苏州、无锡、常州的合作载体。

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坚定“工业强市”路线

澎湃新闻​​​​​​​:​​​​​​​在之前的调研中,有人提出宣城缺乏“龙头大厂”带动产业提升能级。宣城将如何与其他省市共同建设投资和开发机制,引进高层次、大块头、牵动性项目?

高真理:高质量、大块头、牵动性的项目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市龙头企业相对偏少,千亿级的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培育中。

近年来,宣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项目招商投资工作,特别是招大引强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宣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谋划确立了“2+3+4”产业体系,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一个专班、一本规划、一张地图”的推进格局,设立“5+2”招商局,组建500人左右驻外专职招商队伍。

同时,宣城大力实施工业强市“6543”计划(每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600个、开工500个、投产400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推动形成大抓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2023年我们签约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就有13个,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50—100亿元项目8个,沪苏浙在宣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914.9亿元、位居全省第3,荣获全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先进集体,连续三个季度投资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一、第一位,三次获省投资“赛马”激励表彰。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2个首位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产值分别达430亿元、700亿元,增长55%和17%。

接下来,宣城将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紧紧围绕平台打造、园区合作、项目招引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在引进高质量、大块头、牵动性项目上攻坚突破,不断提升招商质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是高水平打造产业集聚平台。一方面全力推进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一区三片”建设,聚力打造宣城未来高能级的发展平台,探索“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在体制机制上与长三角等高对接,推动宣城长合区与湖州长合区联动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今年沪苏湖高铁将建成通车,宣城即将正式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市全域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范围。市委、市政府超前布局,高标准谋划建设宣城东部新区(位于宣州区,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工业软件和工业设计、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作为承接上海大都市圈辐射的重大载体平台,着力打造沪苏湖宣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

二是高质量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充分依托宣城现有9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以产业合作为重点,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沪苏浙品牌园区、龙头企业、产业基金、专业团队全方位对接合作。

宣城会采用园中园、共管园、托管园等多种共建模式,谋划建设一批省际产业合作样板园区,打造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载体。我们还会探索建立跨区域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发展共同体,着力提升产业链分工协作水平。

三是高效率提升招商引资质效。我们聚焦长三角重点区域,做实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充分发挥驻上海、苏州、杭州等驻外招商局和“双专双实”招商队伍作用,按照“2+3+4”产业规划和招商地图,靶向招引一批行业标杆企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在招引50亿元、100亿元以上大项目上攻坚突破,推动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聚力打造以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和以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澎湃新闻​​​​​​​:未来有哪些发展战略,可以让宣州、郎溪和广德现有的引进企业虽然源自长三角各地,但在宣城可以互相合作,完成“强链协同”和“补链”,提升宣城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能级和生产上的话语权?

高真理:宣城将坚定不移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焦建设“七个强市”奋斗目标,推动长合区“一区三片”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做强做优宣城7个县市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产业集群,增强市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在加快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上展现更大作为。

一是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抓牢抓好全域即将纳入上海大都市圈机遇,进一步深度研究上海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积极争取在区域经济协同和产业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做好空间、要素、平台等准备,加快推进全市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要素链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加强与上海大都市圈其他城市沟通对接,积极学习借鉴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做法经验。加快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宣城东部新区等一批标志性重大载体平台建设。持续深化共建大黄山世界级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和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同时,我们还会利用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契机,积极争取将长合区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重点空间单元,打造安徽接轨上海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区。

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统筹抓好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创新平台、生态培育“四篇文章”。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快推进重大创新创业平台、产学研用体系建设,争创更多全国、全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化服务平台。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等政策机遇,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创品牌,把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质型产业、新质型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突出主导产业集聚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深入实施“6543”计划,加快推动“2+3+4”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培育发展。在新能源领域,大力发展先进光伏、化学电池及新型储能、新能源应用三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长三角绿色能源保障基地”“安徽新能源示范基地”。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加强核心关键零部件、轻量化高端产品、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等生产研发,推动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化”转型,着力打造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高端轻量化产业基地和先进汽车电子制造基地。同时,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大相关产业招引力度,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抢占制高点、提升竞争力、积蓄新动能,努力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宣城高质量发展。

四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用足用好产业人才政策“宣十条”“引人才送住房”以及新出台的“凤栖敬亭人才28条”等政策,常态化开展“诚觅宣城合伙人·高校行”活动,着力集聚更多人才。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园区联合培养工程硕博人才,深入开展“科技副总”引才,探索企业优秀工程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持续健全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夯实产业发展人才支撑。

--------------

澎湃城市报告,一份有用的政商决策参考。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真问题,深研究。用“脚力”做调研,用“脑力”想问题,用“笔力”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