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实施文化浸润工程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我州深入实施文化浸润工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共享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走进汪清县第四幼儿园,每个楼层都有“混班教学”“混龄游戏”的活动场所。在“非遗展示区”,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着打中国结,纺线,织锦,一根根彩色的线编织出幼儿园美好幸福的生活场景,让孩子们通过游戏、生活、运动等,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当中,增进孩子们的民族情怀。据汪清县第四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李海兰介绍:“我们从环境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去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在幼儿的身上,在我们四大课程,民间游戏、民间艺术、节日节气,还有童语同音课程的搭建下,让孩子从小去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民间的文化,我们非遗的文化,培养有中国心、有中国情、有中国味的中国栋梁。”
提起非遗,汪清县素有“象帽舞之乡”的美誉,象帽有长有短、节拍多样,舞蹈动作欢快充满活力,充分体现延边人民互助精神和勇于挑战困难的意志。位于汪清县的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展示馆,今年挂牌成为延边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中心。截至目前,该馆已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演出200余场,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说:“举个例子,比如说象帽动作当中,还融入中华民族的元素武术、古典舞,还是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华文化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在保护传承中升华激荡。位于图们市图们江广场北侧的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也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今年,图们市对该馆进行了提升改造,展示着包括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等在内的七大类1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善解能容,厚德载物。放眼延边,像汪清县和图们市这样通过凸显一批中华文化符号、丰富一批节日文化内涵、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发掘一批文物古迹价值、打造一批非遗传承基地“五个一批”行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植入游园广场、文化长廊、街道微景观建设之中,让中华文化通过实景实物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中,延边歌舞团的大型原创歌舞诗《五彩阿里郎》自今年8月进行首场演出后,每周固定时间向观众呈现独具魅力的延边歌舞盛宴,展现延边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延吉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国学中心设有8个体验教室,开展扎染、活字印刷、中医等传统文化体验,同时展现朝鲜族民居、饮食、服饰等文化。全州积极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朝鲜族、满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笃行不怠,孜孜以求。做好传承与发展,确保各民族青少年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先行。目前,全州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比国家要求的2025年提前了一年;到2026年,在全国民族地区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将比原计划的2028年提前两年。今年以来,全州在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各学段全面开发并建设了包括思政课程、班团队会主题教育课程等在内的1576门课程,并从中评选出108门精品课程进行推广。一个覆盖大、中、小、幼各教育阶段,循序渐进、紧密衔接的课程体系已然形成,借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州教育局副局长张正一说:“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嵌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作用,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记者:何平 吴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