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观】车机OTA,车企的新战场

当OTA成为常态,汽车智能化更进一步

在新能源汽车群雄逐鹿、惨烈搏杀的市场大环境下,智能化被不断加码,成为车企发力的下一条重要赛道,“新能源的下半场是智能化”业已成为行业共识。

如今,各种高性能芯片、激光雷达、智驾辅助系统等不断上车,传统的代步工具正向智能化出行终端迭代和演进。

既然是智能终端,在现有硬件基础上,软件层面的更新和系统维护便显得尤为重要,而远程OTA成为重要的手段和当下车企的主流方式。由此我们也看到,在汽车智能化已经高度普及的当下,OTA正成为车企比拼服务软实力,提升用户体验的又一新战场。用户也从最初的对OTA漠不关心,到越来越重视和期待。而这也倒逼车企不断强化后台服务能力,一边进行组织变革,一边进行业务梳理,同时招兵买马,不断强化车机OTA的投入和运营。

存量市场大环境下,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车企观念也随之转变,使得挖掘存量车主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得益于OTA服务的升级,车企一步步逼近“通过终身服务绑定,实现用户终身服务价值,进而培育用户忠诚和潜客拓展”的愿景。

在这方面,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显然走在了前面。

先天具备的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促使他们在用户服务维度更具优势。同时,得益于较为完善的软件服务团队,在OTA升级方面,往往也能带给用户更多惊喜。此外,OTA的及时性和高频性也多被用户称道。而传统车企常常因OTA不重视、不及时或不便捷而广遭诟病。

在新势力的打样下,OTA升级逐渐成为众多车企的发力点,相关规划和宣传也摆上台面,成为重要的服务和营销议题。

而走在前面的车企,则更进一步,通过OTA车主内测或产品功能共创的方式,让用户成为OTA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这些人以及这些举措,也成为企业最好的拥趸和宣传样板,比如理想汽车便有理想车主组成的OTA内测团队,总人数超过150人。

某种程度看,这种内测团队跟手机行业的内测用户有点像,不过又不完全一样。相较于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内测身份,理想汽车OTA内测团队,具备了“第二产品经理”和“OTA先享用户”双重属性。

如今,在软件的加持下,汽车已经不再是原来那种量产下线即最终完成品的形态,而成为常用常新、不断升级迭代的智能产品。这其中,OTA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以至于许多买车用户,不再计较于车企发布会“画大饼”,而是先买到手,再坐等OTA。用户对OTA的期盼,反映了用户对新功能的期待,这种期待是对手机新功能期待的愿望迁移。

当然,目前来看,解决BUG、升级使用体验等成为车主最为迫切的需求。但汽车不像手机升级那么简单,汽车软硬件复杂度要高上好几个台阶;另外,从车企投入和支持力度上看,很多车企显然还没有到做到手机企业那种重视程度。而如果车企迟迟无法满足用户OTA的愿望,便会导致用户的吐槽或倒戈。近年来,黑猫等投诉平台上,用户关于OTA的问题也成为投诉的重灾区。

眼见车企服务跟不上,一些车主开始突发奇想,通过“越狱”OTA的方式,实现官方迟迟无法满足的OTA需求。比如最近,一位小鹏汽车车主便因为官方迟迟不能OTA,满足不了大家对高德地图版本更新、默认音乐软件版本更新、哨兵模式优化等需求,而选择了自行手动破解。该车主通过破解官方车机代码,绕过系统后门,安装自己喜欢的第三方软件,从而实现了想要实现的功能——有点类似苹果的“越狱”。

这一行为还瞬间登上了全球最大的程序员社区GitHub热榜。

当汽车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必然面临着类似的诸多挑战。当用户的期待与官方的服务错节,当破解车机系统成为一小部分人的狂欢,车企的尴尬和惶恐无疑更添几分。

智能化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复杂度的提升,而面临的风险也将成倍增加:驾驶途中中控突然黑屏、半路车机系统死机、车机大屏触控失灵等事件的不断发生,也在提醒着我们,智能汽车未来将要面临的复杂困境。

此外,实体按键的“消失”,也成为汽车进化的方向,先是空调、音响调节等,继而又有座椅调节、座椅加热,甚至后备箱、加油/充电口等等,如今新款model 3更进一步,将实体换挡器也去掉了,而把该功能集成到了中控大屏里。

当越来越多机械功能,迁移到车机当中,实体按键变触控按钮,便利性和效率提升的同时,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在特斯拉的引领下,汽车越来越趋近于智能手机的操控体验。其他车企也有样学样,正在或即将做出更为激进的产品革新。而作为智能汽车“售后服务”的重要一部分,OTA的价值和作用也将愈发凸显。

OTA是互联网时代,小步快跑、不断迭代的结果,同时也是智能汽车时代,汽车产品不断迭代和进化的方向,是汽车成为用户智能出行终端的必由之路。

而这其中,蕴藏着车企打造用户终身价值的巨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