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将军、张偲院士开讲啦!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谢坤华 通讯员 王丰 王伍

7月17日,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开班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培训以“海天一色——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与创新”为主题,以海洋与天文教学为主要内容,面向广东、广西、海南的150名小学科学教师开展为期6天的科学教育教师暑期学校培训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做中学”研修

本次培训汇聚多位科学大家、科普工作者、教师教育专家、科学教育教研员等,旨在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探究实践等,推动科技资源向课堂资源转化,帮助参训教师深化科学课程标准理解,感受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教学能力。此次培训班还对学员进行异质化分组,实现小学科学骨干教师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做中学”研修。当天培训大部分活动依托直播和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培训课程资源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科技辅导员等开放。

以航天精神引领学生把实验带入太空

航天英雄、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将军为学员带来一个题为“矢志航天,逐梦苍穹”的精彩课堂。杨利伟首先阐释了载人航天的意义,他表示,载人航天发展的首要动力是人类探索宇宙、拓展生存疆域的强烈愿望,“它促使人类不断奋斗,将梦想变成现实,这一过程也极大推动了科技进步。”

杨利伟通过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14大系统,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与建设成就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中国载人航天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漫步”到“交会对接”,从天宫空间实验室到空间站的建成,就是按照最初的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杨利伟阐释了航天员的信念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他表示,航天员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它更意味着责任与国家的利益,“是祖国给予我们的强大的精神支撑,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风险时得以坚持下来。”

讲座的末尾,杨利伟讲述了中国航天科普教育的现状,他向参训教师介绍了面向青少年的太空搭载实验方案比赛,并对相关的内容要求以及科学性、安全性等原则进行了解释,他鼓励老师们积极引导孩子们参与载人航天的科普活动,引领更多的学生把他们的实验带入太空。

用全新的视角探索海洋未知

“我看到报道上说,广东全面等待‘泰利’的到来,台风这一自然现象就与海洋息息相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偲作了题为“探索海洋未知”的讲座。他通过生动活泼的科学语言讲解了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和海洋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了南海岛礁等海洋生态保护建设成果,以及冷泉及其生态系统的研究价值,并以视频的方式演示了开展海洋探索研究的工作装置,为学员打开了海洋世界的全新视野。

广州小学生童趣抛问,杨利伟接招妙答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实习生 姚奕文 通讯员 黄健聪 罗力强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石 刘颖颖 实习记者 刘浩靖

“您看到的太空跟《三体》里描写的有何不同?”“如果想上太空,我们小朋友要做什么准备?”7月17日上午,在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合作组织和实施的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海天一色——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与创新》期间,中国首位跨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来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参观指导,激发了附小学子们对航空科学探索的热情,点燃了孩子们的航天梦。

杨利伟一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便是浓重的非遗色彩与现代高科技深度融合的美好校园。穿着“宇航服”的附小学生和少先队员们已经列队,在校道上向杨利伟敬礼问好,并为杨利伟戴上红领巾,热情邀请他在小朋友的宇航服上签名。少先队员迎上来,向杨利伟献上鲜花,一年级小导游牛浩然,为杨叔叔和领导嘉宾介绍附小的教育特色。

五(4)中队的男生马赫爱看科幻小说,他制作了火星矿产研究基地模型,并问杨叔叔:“您真实看到的太空跟《三体》里有何不同?”

这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得到杨利伟称赞:“刘慈欣没有去过太空,小说描述有幻想成分。现在人类的活动主要在几百公里内的近地空间,我们看到的也并不是太空的全貌。航天员看到的太空跟小说中想象还是有差距,我们也希望经过探索能够对外太空有更加深入的发现和认知。”

五(5)中队的女生张书陶同学,带着自己弟弟,一起向杨利伟发问:“如果我们也要上太空的话,应该做什么准备?”杨叔叔提醒小朋友们:“太空对人类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所以小朋友首先要锻炼好身体。”

对于为何问这个问题,张书陶机灵地回答:“科学老师又没去过太空,所以要问杨叔叔。”

杨利伟一行还参观了附小的校史馆。对华师附小百年来为广东省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编辑:郑健龙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