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至今仍坚持航天员训练,称“最难的事情是学习”

杨利伟作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无疑是一个传奇。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如今已57岁的他仍然在坚持航天员训练,期待再次进入太空完成飞行任务。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作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不畏艰险,敢为人先,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个小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

然而荣誉背后是杨利伟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需要进行哪些训练呢?综合起来主要为三大方面,即专业基础知识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和飞行任务训练。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转椅训练和加速度训练。

众所周知,飞行员的转椅训练是2分钟,而航天员是12分钟,以此来增强航天员对运动病和眩晕的耐受能力,不管有多艰难,杨利伟都坚持了下来。

此外还有加速度训练,人在地球上只需要承受一个G的重力加速度,但要挣脱地球的引力飞入太空,需要经历一个超重环境,加速度训练就是模拟这种超重环境.

在训练时,航天员要承受6个或者8个G的重力加速度,相当于把6个或者8个自己的体重加到身上,还要保证呼吸畅通,意识清醒,能够进行必要的操作,这对航天员来说是一项艰难的挑战。而年已57岁的杨利伟至今仍然在坚持航天员的高强度训练,支撑着他的是一种精神,是把一切献给载人航天事业的精神。

王亚平曾问杨利伟,觉得航天员最难的是什么?杨利伟告诉杨亚萍说:“最难的事情是学习。”众所周知,航天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更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

国家挑选的首批14名宇航员中,大家飞行经历差别不大,但文化基础差别却很大。杨利伟是1983年招飞进航校的,那时空军没有本科,学习的是大专课程。

自1985年起,空军航校开始从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招收学员,也从地方大学招生,分到飞行学院。14名航天员里有一大半人年龄比杨利伟小,但学历却比他高,而且有的人还是双学士。杨利伟感受到了压力。

所以,从学第一门课开始,杨利伟就特别用功。宇航员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从飞行动力学到宇宙物理学、从天文学到航天器轨道理论、从火箭推进原理到空间导航等等。

杨利伟在自述中写道:“我们第一批十四名航天员把规定课程学习完,用了五年的时间,等于重上了一次大学,而且就其深度、广度和强度来说,超过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杨利伟五年时间里晚上12点之前从来没有睡过觉,都在用功学习,钻研课本,日复一日的努力造就了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的传奇。

杨利伟成功着陆后,他走出太空舱说:“中国的飞船很棒。”这句话令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总设计师戚发韧一生难忘。他说:“我这一辈子最高的奖励是杨利伟。”他赞叹杨利伟是一个本事很大的人,杨利伟一个人完成了起飞、点火等所有的过程,并且测心率、测血压一切正常。

在神舟五号发射的时候,飞船刚升空,舱内传回的画面却突然模糊,受到了持续性干扰,指挥中心的人们鸦雀无声,每个人都盯着屏幕无比紧张,因为这是此次任务危险程度较高的阶段,巨大的推力将给航天员施加6个G的压力,根据后来的调查,飞船此时发生了低频共振,足足持续了28秒之久。

那种感觉,杨利伟回忆,就像是不打麻药的阑尾炎手术,医生将你的五脏六腑来回翻动。当时他还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很快,信号扰动过后,有人发现杨利伟的眼睛眨了一下,指着屏幕说他还活着,所有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足以可见杨利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多么优秀。期间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细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崔吉俊把这一好消息,第一时间告知了在地面高度戒备的搜救大队,意思是航天员还活着,你们不需要出动了。

那是一次舍命相搏的孤征,杨利伟早就做好了向死而生的准备。神舟十三号返回的专题直播间里,杨利伟被央视邀请担任解说嘉宾,整个过程里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非常羡慕他们。”无论杨利伟是否依然置身于璀璨的星河,他永远都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超级英雄。

32167部队普朝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