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骆以军结伴《新宝岛曼波》──自传纪录片向山水认错 赞叹生命如歌

诗人杨泽近期推出自传纪录片《新宝岛曼波》,首度尝试担任导演,试着透过影片创造全新的叙事方法,以诗以歌写一首给台湾的情书。(黄世麒摄)

《新宝岛曼波》里的作家骆以军。(目宿媒体提供)

《新宝岛曼波》是一部给台湾的情书。(目宿媒体提供)

《新宝岛曼波》中,骆以军(右一)与杨泽(右二)参与导演杲中孚(左二)、林缨(左三)及缪夫人的练团过程。(目宿媒体提供)

诗人杨泽花六年时间自导自演纪录片《新宝岛曼波》,诗歌光影真实交错,台湾美景贯穿其间,他直言,希望大家从「自己」走出来,多唱歌……

诗人杨泽有新作品,但不是诗集,而是纪录片《新宝岛曼波》,整部影片围绕着歌与诗,他表示,这部作品是源于「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计划,已完成的电影有文学家周梦蝶、郑愁予、王文兴等人,他因不想成为单一被拍摄的主角,期望有更多元观点,因此自己担任导演,初期有杲中孚一起协助,但因杲中孚需回上海工作,之后由他自己完成。这部影片也可视为杨泽写给台湾这座岛屿的情书。

全片有如公路电影,像是诗人的绮想,却也是杨泽对人生的真实领悟,他表示,影片开头从隧道出发,有如人生旅程,生老病死、春夏秋冬,长长的人生漫游,生命既是前进,却也是循环。

此外,全片也可听见大量歌曲,诗和歌紧密相依,杨泽表示,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下,世间已少有「每站必停的慢车」,若能多唱唱歌,慢下来多看看路上风景,就能多领会人生。

杨泽表示,电影从2019年开始拍摄,历经他的猫咪过世,师长、诗人杨牧离世,还有疫情,和学生骆以军之间的密切互动,也凝练了他们两人的文学友谊与人生,成为片中素材。

影片的风格融合了真实与虚构,有歌也有诗,像是音乐电影,也像是歌舞剧,杨泽表示,运用大量歌曲,是始于他在夜间的网路漫游,他喜欢看YouTube,这平台像是一个连结过去与未来的通道,近七十岁的他表示,「在过去错过的很多东西,包括京戏、古典音乐、霍洛维兹早期的录音,通通在上面可以听见。」

透过歌曲说故事

在网上漫游的时光,杨泽获得不少收获,包括他在网上和「怪少女」林缨相逢,邀请她担任影片里的演员之一,进而得以邀请缪夫人乐团,自他的新旧诗作谱曲谱写五首主题曲,并透过这些歌曲说故事。

民国60年代的台湾,包括民歌手李双泽也提倡要「唱自己的歌」;彼时,月琴歌者陈达的才华获得全台湾关注,自此延伸,在影片里,杨泽也想以歌曲说自己的故事。杨泽表示,现代诗谱成歌曲,要好听并不容易,但和缪夫人乐团的合作很顺畅,也从新生代创作者身上看见新事物和新希望,一切有如水到渠成。

诗人平常会活动的地带,也是纪录片里不可少的元素,杨泽经常走动的区域,包括青田街、永康街,尤其是昭和町文物市集,他和昭和町友人还组成音乐同好会,白天在昭和町听收音机,晚上在YouTube漫游,成为一种对比。

杨泽表示,这也是一种民间传统和文人传统的对比,「听收音机如民间传统的口述传统、讲唱文学,悲歌可以当泣,又可以作为戏剧,成为戏曲小说。而文人传统是书写的传统;写诗、以诗言志,加上写字和画画,诗书画三绝。」杨泽表示,文人传统张扬个体记忆,本质上很孤独。

《新宝岛曼波》也「有如歌的大海、诗的河流」,杨泽带著作家骆以军漫游台湾,来一趟真正的宝岛曼波,在台湾各地认识各种高人,包括猫空迺妙茶庐传人张新兴阿公,恒春月琴传艺师张日贵阿嬷等,透过影片里的诗与歌,宝岛的庶民生活就这样被慢慢吟唱出来。

这部片最特别的,就是作家骆以军罕见地担任演员,剧中一段他膜拜观音,而「怪少女」牵着狗儿在后方观看这一幕,也形成两代「文青」的对比。

盼文青走到户外

杨泽表示,骆以军近年来,可说是莫名生重病的苦文青,拍摄影片的过程,也像是在为骆以军调整某种人生的状态,「我想将他从文青带到外在的世界,我自觉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过来人,懂得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的循环时间,我希望骆以军也可以感受这一点。」

特别要提的是,原住民歌手巴奈在杨泽的人生里也有特别的一章,2017年,巴奈为了争取原住民转型正义,在凯道上扎营抗议,到第100天时,杨泽特别写了一首400行的诗,在影片最后也安排了巴奈的演唱画面。

杨泽表示,台湾岛屿的历史假如没有原住民的传统领域,就不算完整,而巴奈曾在蔡英文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演唱,之后又为了原住民的权益而走上街头,形成一种对照。

杨泽表示,在影片里,他将诗的个体记忆和歌的集体记忆做对话,也和回忆、历史及未来的希望对话,「但未来希望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假如我们可以从自己走出来,多多走向山水大自然,多唱歌,就能与众同乐。我认为世上最稳定的东西是音乐,唱歌会忘我,忘我就接近无我。」《新宝岛曼波》自十一月三日起,于光点华山电影馆独家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