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遗憾:未曾与爱因斯坦留下合影
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能完美无缺,但无论是悲欢还是离合,却是有缺憾才有味道。
强者从不缺少追随者。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身边的追随者很多,即使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以后的当今,依旧络绎不绝。其中二十世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97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也是庞大追随者中的一员。
杨振宁先生与爱因斯坦并非素不相识,相反,作为在二十世纪中叶便崭露头角的杨振宁,非常有幸与爱因斯坦有过几次交集。其中让杨振宁先生印象深刻的便是与爱因斯坦的长达一个小时的谈话。但即使与爱因斯坦有过深度的交谈,杨振宁先生依旧满怀遗憾,原因竟是懊悔自己没有一张与爱因斯坦的合影。
天才的成长
1922年10月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比其他孩子更早理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思想先进的母亲在他四岁时便使他掌握了三千汉字。杨振宁非常聪明,可以称得上一位天才物理学家。曾经杨振宁与莫言一起参加北大演讲时,主持人分别询问作为物理界与文学届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什么是天才时,莫言说道,在他眼中杨振宁就是当之无愧的天才。
他说自己所创作的是文学,文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的,不同的人对文学都有各自的看法。但杨振宁与他不一样,物理科学的研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因此,一旦取得成就便是不可磨灭的。
虽然,莫言在说这话时,不乏有一定的谦虚成分,但杨振宁先生在物理界所做的卓越成就与自身过硬的实力是不可否认的。
杨振宁是因为和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的杨振宁已经97岁高龄,但却并不妨碍他继续深造。他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也做出了许多具有理论性的物理学知识。
其实,杨振宁先生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自己也并非完全是靠着天才的头脑获得成功的。在就学时间,他对数学的兴趣不大,直到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叫刘熏宇的一个数学家,他的教育方式很有趣,能把晦涩难懂的数学题讲得通俗易懂。在他的指引下,杨振宁先生打开了数学世界的大门,为他以后在物理学领域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缺失的合影
天才总是惺惺相惜,互相吸引。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杨振宁先生还是一个年轻的博士后,为了离天才更进一步,也同所有追随者一样,参加了许多爱因斯坦的讲座。更荣幸的是,还与爱因斯坦的家人有过多次接触。
在刚进入20世纪50年代时,杨振宁与李政道这两位年轻人就已经在物理学界上小有名气,获得了不少称赞。他们所做的一篇关于统计力学的文章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兴趣,并对两人发出了诚挚的邀请,三人同坐一堂聊了一个多小时。
杨振宁先生曾回忆说,那一次的谈话让他记忆犹新。当时的他很紧张,因为爱因斯坦是他非常崇拜的前辈之一。在后面的谈话中杨振宁无不遗憾地笑着说道,其实那一次对话对他并没有多少收获。晚年的爱因斯坦,语言上已经出现了一些障碍。在与杨振宁两人谈话时,夹杂着些许的德语,杨振宁听不懂德语,这次谈话也因此并没有为他带来实质性的知识。虽有遗憾却不强烈,因为当时他们谈话的内容并不是杨振宁专研的物理方面的领域。
让杨振宁真正表示遗憾的是另一件事,在1954年,杨振宁与自己的儿子同行,机缘巧合下碰到了同样外出的爱因斯坦。并且,自己的儿子非常荣幸地拥有了一张与爱因斯坦的同框照片,这张照片一直被杨振宁珍藏着。不过也因此让他感觉到了一丝遗憾,自己即使与爱因斯坦有过多交流,但却没有留下与爱因斯坦的一张合影。
未敢忘忧国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杨振宁先生在五十年代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立即回到中国,而是选择留在美国继续深造。他的这一行为受到了许多爱国人士的质疑,也使他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杨振宁在当时所作出的选择许多人不能理解,但在多年后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没有忘记祖国。他也拥有一份爱国热枕,学成归来奉献自己所学的知识,推动国内物理领域的发展。天下的兴亡,连匹夫都有责任,更何况是物理界仅存的泰斗杨振宁。
当年杨振宁先生研究的是世界顶尖的物理学,与国内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出入,即使他那时候回来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且当时的杨振宁先生已经卓有成就,若想在物理学的领域上更进一步,就不得不继续留在美国深造。
虽说当年的杨振宁先生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顶尖技术,加入了美国国籍,但在他的心中满怀的依旧是对祖国的愧疚。2004年,待时机成熟,杨振宁先生没有丝毫犹豫恢复了中国国籍,对此,杨振宁先生感到很荣幸。他也曾坦言,在此之前,他早有回国的想法,但为了照顾自己生病的妻子,耽误了回国的进程。
回到祖国的杨振宁先生虽然已经年迈,但他也为清华大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促进国内物理学的发展,他对清华大学校长说,创建一个理论物理研究室很重要。于是,这个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室就在他的提议下建成了。
这所物理研究室建立以来,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博士,这些人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入选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为中国赢得了许多荣誉。"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这是清华大学的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先生所做的高度评价。
顾秉林还曾透露在杨振宁先生任教期间,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少贡献,不仅在培养人才方面,还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姚期智就是受杨振宁先生的邀请来清华任教。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并不强大,国际地位不高,因此受到西方许多国家的轻视。杨振宁与李政道这两个年轻的中国人在那时获得诺贝尔奖,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很高的荣誉,也给西方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中国人也能开发高端技术,中国人也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杨振宁先生值得每一位中国人为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