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夫人杜致礼是怎样的人?杨振宁对她的挚爱,从这里可以看出

杜致礼是成功男人(杨振宁)背后的女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人。

1927年,杜致礼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杜聿明是国民党高级军官。杜致礼的童年及少年处于动荡的乱世,父亲作为军官,一直都奔波在前线,自然很少陪伴她。小时候的杜致礼,感受到更多的是母爱。

小小的杜致礼经常依偎在母亲曹秀清的怀里,问她:“俺大(父亲)去哪儿了?”曹秀清总是笑着告诉她:“你大在前线打仗呢,很快就会回来看你。”

尽管母亲总是这么说,可是,母亲嘴里的“很快”,总也不见踪影。

久而久之,杜致礼习惯了没有爸爸的日子。不过,爸爸虽然不在身边,可他的影子却常伴她左右——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见到长辈一定要行礼,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每天要读一段课外书籍,不许仗着父亲的身份在学校欺负同学……这些,都是父亲对她的要求。

自然,监督这一切的人,正是她的母亲曹秀清。

在那样的年代,母亲并没有告诉杜致礼,作为一个女人的本分是什么。然而,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深深影响着小小的杜致礼,并伴随她的一生。

1944年,杜致礼17岁。

△17岁的翁帆

这一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的杜致礼,认识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杨振宁,而杨振宁已经22岁。

这一段师生经历,并没有给两人带来怎样的故事。不过,杨振宁聪明绝顶、英俊帅气、谈吐风趣、待人温文尔雅,给杜致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47年,在“国母”宋美龄的安排下,杜致礼只身一人来到美国,进入美国著名的女子学院——卫斯理学校,攻读英国文学。

1949年初,杜致礼的父亲杜聿明被捉了俘虏。一下子,杜致礼成了俘虏的女儿,失去了生活来源。卫斯理学校是上不起了,由于种种原因,杜致礼又没办法回到祖国,只好退一步,转学到纽约的圣文森学院,继续攻读英国文学。

被迫转学纽约之后,杜致礼的生活,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

过去,杜致礼每天都会到学校附近的咖啡厅喝一杯下午茶,每周还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看电影;而她最喜欢的事情,则是找一家书店,挑一个安静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书,直到日近黄昏。

杜聿明被捕后,这一切都不再了。为了补贴学业和生活,杜致礼不得不找一份兼职,一边打工一边读书。

1949年年底,杜致礼在一家餐厅里,再次遇到杨振宁。

那一天,杜致礼正在一家常去的中餐厅吃饭——这家餐厅的饭既好吃又便宜。吃完饭,正要离开时,杜致礼在餐厅门口突然看到杨振宁。两人眼睛相对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安全感袭入杜致礼的心。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他乡遇故知。

自上次分别,杜致礼与杨振宁再次见面,已经过去5年。5年里,两个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大小姐,如今沦为“难民”;曾经的穷小子,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学术大拿。

一阵寒暄之后,杜致礼离开了餐厅。这一次离开,杜致礼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这就意味着,杜致礼并不排斥杨振宁。于是,杨振宁对杜致礼展开疯狂的追求,两人很快就陷入爱河。

半年后,28岁杨振宁和23岁杜致礼举行了婚礼。

婚后的杜致礼,生活的重心从自己,转移到了丈夫身上,过起了相夫教子的日子。为了让杨振宁安心工作,家务活都由杜致礼来做。每天,杜致礼都会早早地起床,为丈夫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学,然后回到家中将屋子打理一遍。

同时,杜致礼把自己对文学、雕刻、音乐的爱好,充分应用于家庭的生活中,使得这个小小的家庭中,充满了文学、艺术、科学、音乐气息。

这一切的付出,杜致礼从来没有抱怨。

△翁帆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杜致礼的生活里,又增添了一项内容:陪丈夫到全球各地出席各种活动。

1999年,杜致礼陪同杨振宁来到汕头大学,参加一个学术会议。

为了让杨振宁和杜致礼得到更好的照顾,学校专门派了一群学生给他们当向导,其中就有翁帆。

杨振宁一眼就看到了站在人群里的翁帆,心跳当时就加速,然后,他就抬起胳膊推了推身边的杜致礼,示意她看看翁帆。杨振宁出席过无数活动,从没像这一次一样失态,今天到底是谁让他如此呢?

于是,杜致礼顺着杨振宁所指,望了过去。

这一眼看过,杜致礼也惊呆了,人群里的那个姑娘,不就是年轻时的自己吗?一时间,杜致礼悲喜交集,喜得是,杨振宁还记得她年轻时的模样;悲的是,自己已经耋耄之年、容颜不再。

在杜致礼的建议下,杨振宁让翁帆给他们当向导,一直到这次会议结束。

会议结束之后,杨振宁和杜致礼再度回到美国,离开之前,二人留下了翁帆的联系方式,逢年过节都会给翁帆去信祝福。

2003年10月,杜致礼去世,结束了简单却不平凡的一生。

一年后,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如果,杨振宁是因为翁帆与杜致礼长得相像才有此姻缘,杜致礼泉下有知,亦知自己不枉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