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共存还是清零 丹麦日增千例确诊 完全解封3理由
共存还是清零好?丹麦日增千例 仍完全解封的3大理由。(示意图/Shutterstock)
什么时候解封最好?清零是唯一指标吗?对丹麦来说,「单日新增千例确诊」,都还属于正常范围,因为当地2剂接种率已破7成,政府决定松绑多数防疫禁令,这个决定安全吗?
丹麦政府宣布,由于当地的疫苗2剂接种率已破7成大关,他们将不再把新冠肺炎当成「对社会的重大威胁」,并把新冠肺炎从「大流行(pandemic)」降到一般传染病的「流行(epidemic)」等级,防疫禁令也会一一松绑。
「疫情已获控制,我们的接种率来到新高。」丹麦卫生部长修尼克(Magnus Heunicke)说,9月10日起,「为防疫而设的特别规定,有一部分都将解禁。」
事实上,丹麦的防疫政策早已松绑得差不多,6月开始,他们就逐步松绑口罩令。目前在当地,民众进出商业或公共场所时,需要出示新冠护照。但9月1日起,餐厅、体育中心和发廊不必再看护照;9月10日起,夜店、音乐场馆等大型群聚场所,也都将进一步免验护照。
去年12月,丹麦疫情大爆发,单日新增多达3000例确诊;疫苗开打后,今年6月迎来疫情低点。不过7月起,Delta变异株肆虐,占当地确诊近80%;8月,单日更攀升回千例之多。政府却宣布迈向「常态化」,丹麦凭什么此刻解封?
●解封理由1:接种率破70%大关,社区感染已在控制内
丹麦人口约580万,成人完全接种率已经来到71%,在欧洲排第3,仅次于马尔他和葡萄牙,单剂接种率也有75%。丹麦国家卫生委员会副主任普罗布斯特(Helene Probst)说,政府认为,有鉴于接种率提升,丹麦有机会回到过去的正常状态。
「因为很多人都去打疫苗了,我们已能好好控制社区感染情况。」普罗布斯特说,接种率来到史上新高,所以官方认为,修改防疫规定、放宽疫调追踪跟筛检要求等措施,以让社会与病毒共存,变得相对可行。
不过与此同时,面对境外移入风险,丹麦仍未松绑。换句话说,即便境内回归如常,入境丹麦的门槛却没降。主因是当地边境管制的法源与疫情禁令法源不同,边境管制是源于政治协议,预计要10月底才会到期,因此无法同步松绑。不过《富比世》报导,针对边境的限制令,官方目前也没有任何展延规划。
●解封理由2:让生活回归正常,半年内大家身上都有抗体
去年新冠疫情爆发时,丹麦是全球前几个颁布部分限制令的国家,当时政府一声令下,学校停课、非民生必须的商业活动停摆。一年多来,政策时紧时松,今年4月也启用新冠护照,载明接种与筛检纪录,让民众持证进出各大场所,目的都是想让人民的「生活正常化」。
丹麦罗斯基勒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自然环境学系副教授安德烈森(Viggo Andreasen)认为,在最后阶段,比起力拼完全接种率,让病毒在群众间扩散、靠感染来自然达到免疫,是比较合理的决定。据他试算,如果所有限制令都解除,那其余没打疫苗的人口(包括拒打的成人、未满12岁没疫苗能打的孩童),可以在6个月内拥有抗体。
「在疫苗的帮忙下,疫情已经控制得差不多了。现在接种率慢慢停下来,问题来了:面对新冠病毒,我们还能采取什么行动、又不必永无止境地活在封锁中?」安德烈森说:「如果让疫情持续发展,就可以透过自然的方式—也就是感染—来达到免疫。」
然而官方也强调,「如果疫情再度大流行,并威胁到社会的重要运作功能」,政府不会迟疑,将再立即调整防疫政策。
●解封理由3:备足医疗量能,迎接秋季感染潮
安德烈森说,秋天时,丹麦预料将出现一波大量感染潮,在这波确诊里,没打疫苗的人会获得抗体。面对这波确诊潮,政府已经准备好。不过阿尔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病毒学教授帕鲁丹(Søren Riis Paludan)指出,疫苗的保护力会不会随时间降低,要到今年冬季才看得出来,届时才是解封成败的关键。
帕鲁丹告诉丹麦当地媒体,政府已不追求压低确诊率。「我想在丹麦,官方的政策主轴,已经从降低感染率,转移到强化医疗量能上面。」这也是为什么对于筛检、疫调、压平确诊乃至清零,政府不再积极紧追。不过这一切的前提,依然是疫苗充足、接种率高。
帕鲁丹分析,目前丹麦的染疫住院者,年龄层大多聚焦在20~40岁、还没打疫苗的人身上。如果民众都乖乖去打疫苗,住院率就会低很多。而帕鲁丹认为,丹麦的疫苗充足,不打疫苗是个人的决定,那感染风险也该由民众自己背。
「这些人如果想打疫苗,就打得到。」帕鲁丹说:「但为了那些不打疫苗的人,让其他人都得跟着严守防疫规定,不公平。」换言之,对于不愿意保护自己的人,社会也没有义务去保护他们,更不该因此牺牲广大的社会利益,降低全民生活品质。
●英国爆解封确诊潮 消息人士:单周千死才会重颁禁令
同样备受关注的英国,目前完全接种率约78%,7月19日就按照时间表解封。近期,确诊数再度出现回升趋势,《金融时报》报导,疫情反弹让消费信用降到低点。官方上周统计,英国单周确诊数来到23万、单月死亡达100人。
7月中时,伦敦帝国学院流行病学家佛格森(Neil Ferguson)便预告,不管什么时候解封,都一定会出现一波「解封确诊潮」。重点在于,能不能安然度过这段「阵痛期」,把重症跟死亡数都压到最低。
那么,究竟多少比例的死亡人数,被官方认定为正常范围?《卫报》报导,两名政府顾问向英国媒体i news透露,英国首相强生心中的数字是:明年一整年期间,3万例染疫死亡,都还在他可接受范围之内。不过对于这个「强生心中的底线」,首相办公室予以否认。
消息人士说,英国政府针对限制措施的强弱、对经济的损害等因素,进行了利弊分析,「除非死亡数看起来会超过5万,(强生)才会考虑祭出进一步的管制措施。」换算下来,1周要出现1000死、1天达137死,才可能改变政府策略。而且这个策略也不是立即实施。消息来源告诉i news,单周千死的情况,大概要持续2~3周,政府才会讨论要不要重新颁布相关的禁令。
权衡经济冲击与民众生死风险,是艰难抉择,却也是执政者应该肩负的责任。尤其新冠疫情下,科学数据能给出的解答,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