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由清零到共存路线图

旺报社评

台湾疫情凶猛延烧,24日新增本土病例达5092例,防疫指挥官陈时中坦承,指数型爆发即将出现,间接承认疫情已失控,而上海封城将近一整个月,引发强烈民怨,但疫情并未出现拐点。台湾和上海都曾以「动态清零」有成而自诩为防疫资优生,如今都陷入「清零」与「共存」的两难困境。

要平稳过渡而非被迫共存

毋庸讳言,上海长达一个月「难以清零的封城」,让这个原本极富魅力的国际大都会付出极大的代价,无论形象、经济前景和人才吸引力都蒙上一层深厚的阴影。当地外文媒体4月中旬曾对现居上海的950名外国人调查发现,48%选择一年内离开上海,37%视情况考虑是否留下,因为生产复工进度缓慢,欧洲和日韩商会日前致函官方表达关切。上海是长三角经济的龙头,江浙沪去年占大陆GDP总量20%,更是北京倾力打造的「高端制造」核心区,上海防疫失利代价高昂。

和上海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个经济引擎广东,两地采取不同的防疫策略,也都获得北京的认可,深圳采取的是「果断封城」清零策略,很快就压制住病毒的扩散,经济社会运作已大致恢复正常。北京、南昌等地近期出现小规模爆发,当地都采取快速封控措施,未出现类似上海的乱象。

从香港、吉林、上海再到广东,至少可以得出三点判断:第一,Omicron疫情仍然是可控的,关键在于时机,若能及时「动态清零」,经济、社会还很快就可以恢复原有运转状态,北京不认为没有理由「躺平」不作为。第二,高疫苗覆盖率和高频率筛检对控制Omicron是有效的,但大陆仍有千万长者未接种疫苗,另一方面,普筛若未做好动线管理和防疫教学,反而会造成群聚感染,这两大「盲点」必须面对、解决。第三,新冠病毒高危群体将逐渐减少,须动态评估防疫的成本与代价,在适当时机启动「平稳过渡」路线图,在各项防疫、医疗资源准备充足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原有抗疫模式。

新加坡在这一方面表现很好,香港、台湾原本也可以是华人社会由清零到共存「平稳过渡」的范例。但很可惜,过去几个月香港疫情沦陷,已成为反面教材,令北京对松绑防疫采取更谨慎态度,台湾也被这一波本土疫情搞到人仰马翻,后续并不乐观。民进党政府的部署落后、疫情爆发后无心恋战,中央与地方防疫思维混乱、各行其是,快筛价昂难买、治疗药物难得,确诊民众被官僚单位踢皮球,逆境下只能自求多福。很难想像,当台湾每日感染人数连续破万时,根据死亡率推算,日后会有上百逾千个家庭沉浸在丧失亲人的悲伤中,对于这种「被迫共存」的后果,不知台湾社会的承受能力如何?

医疗资源留给高风险族群

更令人无奈的是,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防疫已经被政治化,和意识形态挂钩。蔡政府抛出一堆新名词,就是为了回避「清零」和「共存」,也是为了撑住「台湾防疫全球领先」的梦幻泡泡,却难掩仓促的窘境。大陆官方把「与病毒共存」定性为错误思想,进而把中外制度之争放在首位,任何有意调整与改进「动态清零」的呼声,包括一些专业意见也被消音。来源于大自然的病毒是无法被消灭的,而防疫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民众生命健康,以此为出发点,两岸终须在科学防疫的基础上,绘制「由清零到共存路线图」,并在适当时机走出第一步。

过渡的前提是「渐进」,两岸都要结合各自疫苗接种率、特效药到货率、防疫基建完成度以及内部重要政治议程,把握社会常态化的节奏和阶段,主动松绑防疫限制。新冠病毒毒性会持续降低,轻症与无症状会愈来愈多,无论是大陆的连花清瘟,还是台湾的清冠一号,都证明中医药对轻症治疗有明显成效,两岸应该将医院资源或检疫设施留给老人、儿童等高风险族群重点照护,鼓励并指导轻症确诊民众居家隔离并自行服用中药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