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习李考察足迹与中共新路线

旺报社评

大陆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分头北上、南下考察,代表了北京高层经过北戴河会议的密集讨论后,已对未来5到10年的政治路线与国家发展方向形成共识,将在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基础上,紧抓意识型态、加强社会治理、促进共同富裕。

紧抓意识型态主导权

观察习近平、李克强的考察行程,可以看出若干指标性讯息。习近平赴东北辽宁省,除了依惯例赴当地驻军考察外,每一项行程都具有象征性意涵:先是瞻仰国共内战遗迹、慰问烈士遗属,重点在强调「红色血统」和「红色江山」的正当性,亦与习近平作为中共总书记主抓意识型态的职责相匹配。

习近平在辽宁的考察虽安排了企业行程,但未着墨在一般企业实务,而聚焦在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上。习近平也走访了社区设施、森林公园,前者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基层市民尤其是老幼弱势群体服务有关,后者则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两者都是10年来大陆民众较「有感」的施政成绩。尤其过去3年应对疫情,已提升大陆基层社区的动员力,减碳治污的努力,也让深深困扰民众的雾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从习近平行程安排,可以感受他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民众生活水准,加强大陆各方面抵御风险能力的关心。习近平的路线图相当清晰:第一是紧抓意识型态主导权,绝不容许社会或经济力量形成挑战中共权力和执政地位的现象,为此要加强对党员、民众的教育;第二是加强社会治理,让社区机构能够回应基层民意的诉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防止上升为统治正当性危机;第三是促进共同富裕,透过党政力量保证更多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扩大公共福利体系。

相较于习近平着重「经济基础之上」的问题,李克强南下深圳考察、召开与粤、苏、浙、鲁、豫、川六大省长的视讯会议,则是在关切经济基础本身是否牢固。

比如,李克强在视讯会议上列出一系列数据,强调这6省经济总量占全国45%、市场主体数量占4成以上、贡献了40%以上的就业、进出口和利用外资都接近全国6成,4个沿海省分对中央财政净上缴贡献超过6成。再如,李克强在深圳盐田港喊话「改革开放就像长江黄河不会倒流」,又亲自向邓小平铜像献花致意,政治宣示意味相当浓厚。

与世界互相深度融合

李克强作为大陆国务院总理,对经济成长、扩大就业、促进内需等实务工作担负重要责任,他坦率表达出,经济大省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发展优先,整个国家才有财力去扶助中西部弱势地区,支持社保、医保等福利体系。换言之,如果连经济发达省市都失去成长动能,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可谓缘木求鱼。大陆官方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就业问题加剧,李克强南下喊话改革开放的深意,就是在于大陆必须要与全球经济连结、持续依靠外资保持沿海经济发展动力,才能让全国经济良性循环起来。

中共治国哲学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论,习近平、李克强的关注重点一个在上层建筑、一个在经济基础,两者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还是中共执政路线的结合体。正如习近平近期频繁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大陆1979年后实现长达40年的高速成长,首阶段现代化已经告一段落,的确进入了十字路口,未来何去何从,将在二十大报告中有所呈现。

去年大陆人均GDP达1.25万美元,距富裕国家仅一步之遥,当前是能否跨出「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时刻,北京既要防止落入拉美国家的福利主义陷阱,更要避免如东亚国家步上西方式社会政治多元化之路。二十大前夕,中共表明既不选择左转,也不右转,更不会「形左实右」或「形右实左」,将在兼顾改革开放与意识型态原则下,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归根结底,大陆要先「作自己」,再尽量把自己镶嵌进世界经济体系中,让西方社会打消脱钩的念头。中国与世界互相深度融合,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中国与世界最大的确定性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