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零路径图公布!环团吁扩大社会对话

公民团体们建请政府应扩大净零转型的社会对话,以利拉近净零与社会各利害关系人的距离。(环团提供/林良齐台北传真)

国发会昨天首度公布『台湾2050净零排放路径图』,公民团体们建请政府应扩大净零转型的社会对话,以利拉近净零与社会各利害关系人的距离,并希望行政院能够持续广纳意见,达成净零转型「不遗落任何一人」的目标。

公民团体建议,净零路径应设定无煤时程,完善天然气桥接策略;采行更多元的产业转型政策工具;设定全面绿运输发展目标;强化公正转型;拉高碳价治理、全面盘点气候包裹法制。

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研究员魏扬指出,IEA建议,全球电力系统应于2040年达到净零排放,先进经济体更应于2035年达成零碳电力,但台湾规划2050年才达到零碳电力,方向虽正确却不够积极。在再生能源占比上,目前官方规划2050年再生能源上看7成,与相关研究建议2050年风光电力要达8成仍有距离,同样方向正确但不够积极。

而净零路径中「火力加上碳捕捉封存技术」占比仍高达20%至27%,如果碳捕捉封存技术的成本或运用状况不如预期,不仅零碳能源的愿景可能受挫,也会连累其他需要电气化的部门,恐成为台湾达成净零排放的破口。

台湾环境规划协会秘书长陈郁屏指出,如果要达到再生能源7成的目标,政府更应正视近年再生能源开发欠缺整体规划,屡屡出现国土空间使用的争议,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呼吁再生能源设施开发应回归国土计划,经济部应提出再生能源的总体发展空间策略,以土地的可回复性与空间的复合利用为优先,梳理并提出再生能源用地供给的秩序与发展原则,再以此空间策略与全国及各县市的国土计划接轨,才能让再生能源发展与其他部门的国土使用彼此调和,降低对环境与社会的冲击。

地球公民基金会研究员杨书容表示,运具电动化的想像不应只停留在一台燃油汽机车换成一台电动汽机车,更应该是汰换掉老旧燃油车辆后,促使民众转换成使用共享汽机车、公共运输,或是较轻量的运具如电动自行车。

环境权保障基金会专职律师吕冠辉表示,政府应将目前提出的近9千亿净零预算优先进行冲击评估,并至少将预算的1%做为公民参与预算,积极进行利害关系人沟通。因为净零转型的关键是「不遗落任何人」,政策执行更需仰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避免落入中央和地方不同调的困局。

吕冠辉说,环保署目前公布的《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以下简称气候法)修法草案与本次国发会公布的净零路径,皆拒绝将碳费用于公正转型,仅表明「除了传统财税补助及辅导,要透过绿色投资或普惠金融的社会力参与,协助转型」。将绿色转型过程收到的污染费用,直接重分配给受转型影响的族群,是各国用来减缓「产业转嫁碳费」的重要手段,美国加州甚至将超过半数的碳市场收入用于弱势人口补助。

环境权保障基金会研究员倪茂庭表示,碳费费率设计上,也应确保碳费能定期提升,对准国际净零目标下应有的碳费水准(如2030年时每公吨3000元)。再者,考量到碳费受限于特别公课的限制,政府应明确「碳税」规划的时程,拉高治理的层级。至于允许产业提出自愿减量计划后申请减量额度的规划上,必须严格减量额度的使用上限与实质减碳的效益,避免排放源回避减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