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净零路径的大胆与保守(魏国彦)

(图/本报系资料照)

国家发展委员会正式发布了我国2050净零碳排目标及路径图,有些部分大胆豪气,有些谨小慎微。

一方面,我国的再生能源发电将从现今的5.6%增加到60~70%,亦即发电量要从现今的160亿度增加到2050年的3250亿度电,而目前我们用尽了所有吃奶力气(煤+气+核能+风光水力+废弃物发电)也才发了将近2900亿度电,还不时跳电,捉襟见肘!

另方面,农林部门的减碳能力则显小气保守,森林碳汇目前每年能移除21.4Mt(2140万公吨)二氧化碳,到了2050年只增加到每年22.5Mt,28年的努力只增加110公吨,与经济部能源局夸海口的豪气相比不只以道里计!过与不足,反映出政府部门间积极与保守(或吹牛与小心)之间的巨大差异。

过去10年间,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平均排放10.6Gt二氧化碳,却只在大气中贮存了46%的碳量,其余的被陆地与海洋碳库吸收了。如果陆地与海洋能够加大胃纳、大肚能容,多吸收些二氧化碳岂不更佳?于是国际组织有增加「绿碳」与「蓝碳」的提议,前者是想增加农林与土地的吸碳固碳,而后者则是增强海洋碳汇量能。「政府间气候变迁小组」(IPCC) 2014年发布的「第五次气候冲击评估报告」(AR5)明确提出BECCS倡议,透过增强森林的生质能利用与捕碳固碳效能,到2050年每年能从大气移除2~10 Gt二氧化碳。

问题是,陆地生态系是一个高度不稳定的碳储存库,它与大气之间的吞吐量高度震荡,过去20年来每年的碳汇量在1到4Gt之间摇摆,以致于众多学者对于陆地碳库的稳定性高度怀疑,移除的碳量估计也南辕北辙,引发学者对于IPCC-AFOLU(农林及其他土地利用)倡议的两极论辩;更有学者认为农林部门的除碳积极作为反而会带出涟漪效应,增加工业部门的排碳量,造成问题漂移(problem shift)的副作用。我国农委会官员可能懔于上述的不确定性与异议而转趋保守,反而可看做是一种负责认真的态度。保守,也有其值得肯定之处。

相对于农委会的谨慎小心,经济部能源局就显得乐观激进,其大胆预估2030年的风力、光能发电装置累积容量将达40GW(百万瓩),而现有数据显示2020年仅有6.7 GW。民进党执政期间风光发电容量从2015年的1.53 GW增加到2020年的6.7 GW,也不过增加5.2 GW,从今而后的8年要增加35GW;以前牛步,未来火箭飞,太乐观了吧!

远的不说,2025年非核家园之后,将留下一个300多亿度的核能发电缺口,果真能靠再生能源补上吗?这两年台商回流、订单大增所增加的200多亿度用电需求又要靠哪一种化石能源补足呢?

治国的艺术在于允执厥中,恰到好处。国发会身负国家永续发展重任,政策统合时督促相关部会在「大胆冒进」与「谨慎保守」之间取得平衡,是艺术,也是责任!(作者为行政院研考会前副主委、环保署前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