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净零路径应以经济力量为主导
工商社论
国发会于3月30日公布「台湾2050净零排放路径及策略」(以下简称「净零路径」),订定出我国达成2050年净零排放之行动计划,使台湾的净零排放方向因此更加明确、具体,此点应予肯定。然与先进国家作法仍有相当大差距,不免令人有些失望。
首先「净零路径」看不到关键时刻点的减碳量化目标。目前全球已有146国宣示净零碳排目标,而各国在提出2050净零目标时,大多同时设定2030年之中期减量目标,并据此进一步制订各部门中期减碳策略。例如:欧盟即订定2030年较1990年减碳55%,但台湾阙如。
也因此在我国「净零路径」中,完全未见制造部门2030具体减量目标,虽然其他部门的阶段性目标包括:2030年市区公车及公务车全面电动化、2040年电动车市售比100%等,但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积极性作法,我国部门别阶段性目标仍不足,例如:全球重要区域预计在2035年之前完全禁售燃油车,台湾的目标却仅在2040年达成电动车市售比100%,如此不仅造成未来无法与国际接轨,更可能使我国企业失去转型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减碳和能源转型具有最大关连性,但在电力部门转型上,我国始终仅关切能源供给部分,且转型目标也明显不够积极。「净零路径」将2050年再生能源占比增至60~70%、氢气占9~12%、火力发电占比20~27%,并辅以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以达整体电力供应去碳化之目标。究其内容,单是火力发电一项仍占20~27%,即令人失望,这个目标设定实在远远落后各国绿色新政,例如:德国预计2038年全面关闭国内84座燃煤发电厂、英国预计在2025年全数关闭燃煤电厂、南韩则计划2034年前关闭全国50%、也就是30座燃煤电厂,并在2040年进入非煤时代,显见一个无煤化的未来已成国际共识,但我国政府思维显然未与国际潮流并驾齐驱。
再者,经济部提出以企业大带小的模式进行减碳,殊不知政府政策才是外界所倚。政府应该借由政策的提出担任积极引导的角色,怎能仅仅期待企业彼此互助达成减碳目标?外界因而怀疑,政府只是因为其他国家的贸易政策已威胁到本国企业,或者,企业受到国际品牌大厂或供应链的要求才被动式地订出国家计划,而非真心体认到气候议题所带来的健康影响、生态破坏、及经济指标崩坏等冲击。这种被动式的路径不但难以将策略规划与具体减量成效结合,亦无法确保2030年策略目标与我国净零碳排路径一致。
外界也纳闷,政府难道不了解「减碳成本高,企业转型诱因不足」正是造成气候议题难以推动、减碳政策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吗?难道政府不明白碳费的诱因不足吗?国际上频繁讨论碳边境调整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绿色金融等政策,便是希望借由贸易、市场及金融手段提升减量诱因,进而带动企业进行转型;其中,碳排放交易市场更是所有诱因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唯一能够将环境价值带入市场,再由市场手段达到排放总量控制的目标。1991年诺贝尔奖得主寇斯在其「社会成本问题」著作中,提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建立环境市场,借由确立环境财产权,透过市场议价达成目标。
然而,在「净零路径」碳权市场的建置一事上,政府却一拖再拖。欧盟2002年开启碳排放交易市场,美国新英格兰有RGGI市场,2021年全球总市场价值高达7,600亿欧元;中国大陆也在去年6月底建置了全国性的排放交易市场,韩国从2015年即开始建置排放交易市场且适用范围纳入制造、建筑、交通等部门。事实上,国际间已公认碳权市场是最公平有效的方法,也唯有碳权市场才能延伸出碳边境调整机制等相关作法,更是减碳经济活动最重要的资金预算来源。面对国际减碳压力,我国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在市场机制下,环境与经济平衡之碳交易政策,我们呼吁政府尽早在2025年前制订完善之总量管制政策与碳交易市场,以因应国际气候政策趋势。
台湾有出版永续报告之企业,不管是每股盈余或权益报酬率皆高于一般企业,以台达电子为例,一直以来积极转型,并实施一吨300美元的内部碳定价机制,以最高代价进行企业转型,市场竞争力扶摇直上,我们也期待看到政府在碳定价机制上有类似的积极性作为。随着「净零路径」的提出,代表我国朝向净零转型又往前迈进了一步,然而,若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任何过于抽象、保守之气候政策,皆不利于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维持,因此,在减碳目标及策略上建议政府顺应国际趋势,并尽速推动对企业具充分减量诱因之碳交易机制,才能真正实现2050净零碳排,让台湾迈向环境及经济更为永续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