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改变僵化思维为台湾经济添动能

工商社论

日前在一场座谈会中,与会代表提及如果台湾能开放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或欧洲食品药物管理局(UFDA)已核准的药品,台湾就可拥有先行优势,可以吸引很多东南亚、大陆的病人来台治疗,有利于台湾发展国际医疗。但结果却卡在台湾的法规主管当局,因为即使FDA、UFDA通过的产品,到台湾仍须审查,而审查旷日废时。虽然可以申请专案核准,可是一拖就是半年、一年以上,已然失去先机。

最近,《再生制剂条例》也面临立法,但是各界意见多,一旦进度落后,又将丧失台湾发展细胞治疗的优势。尤其是中国的几个城市,如南京正规划细胞治疗专区,将逐步削弱台湾的优势。台湾空有技术,但法规相对落后,在产业发展上已落于美国、日本、荷兰之后,而韩国、中国也有超前之势。号称医疗先进国家,却在法规的迟滞下,无法大力发展。

其次,台湾货币主管单位认为台湾热钱太多,加上保险资金、海外资金汇回,钱满为患。如果逼退这些资金,就不至于炒作台湾的外汇、房地产、股票。但这些消极的顾虑,反而使台湾的游资跑到海外,没有办法导入正常投资的管道。也使就业机会、青年人的高薪就业机会丧失。

再者,台湾的观光事业自从大陆观光客减少以后一蹶不振,只能靠补助维生。在新冠肺炎之后更是变本加厉,缺乏具体的对策。如果人手不足,可以透过观光基金成立智库协助,否则,观光产业缺乏长期规划,未来难以回春。

再以个资安全为例,台湾的个资安全虽然声称保护完善,但市面上诈骗电话,个资外泄层出不穷。只是一味规范正常的产业运作,让很多产业动弹不得。台湾在医疗的个资规范太过严苛,让很多的调查研究无法进行,医疗的个资也无法为产业所应用,枉费台湾有全世界号称最完整的健保资料库。

另以新的金融商品为例,政府的规范太过严苛,使得金融商品推出的比率太低,致台湾的保险基金都流到香港、新加坡追求高利润的金融商品,反而丧失了台湾资产管理的商机。

此外,医疗观光一般认为必须有产业化发展的思维,所以经济部比较适合,但经济部认为自己没有医疗专业,故予以拒绝。但事实上,经济部可以借调一批卫福部有医疗专业的公务员,自然可以解决部分的问题。目前医疗观光归属于卫福部项下动辄得咎,所以医疗观光始终裹小脚发展,缺乏耳目一新的进展。

以上种种都是公务员保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且管制、规范的心态非常明显,因为管制以上驭下,不必跟业者平起平坐。但这些保守心态也断送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机会。

如果服务业的主管部会可以拟订比例,如20%产业发展的绩效指标(KPI)。另外,再订三、四个协助其他部会推动产业发展的KPI,将可为服务业增添不少动能。如此,有机会吸引新的投资、精进商业模式,自然可以为年轻人创造高阶的就业机会。在组织调整上,可由行政院副院长进行跨部会的协调。甚至采取负面表列的形式,带动更多的投资。

以医疗的个人资料为例,如果我们有产业化的思考,可以将个资成立一个国家级的公司,让全民认股。公司可以授权一些非识别化的资料供产业的应用,申请的厂商必须付费,公司有盈余,由全民共享。另一方面,个人可以在有回馈的情况下,表达开放自己资料供学术、商业使用的意愿。如此,台湾的大数据才有意义,产业才可以利用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而非表面上防范保护的很严谨、动辄得咎,但实际上个资被盗取满天飞,反而抹煞了产业应用的价值。

综上所言,一般人认为台湾的市场小,服务业的商机不大。但事实上,服务业可以深化,提高附加价值,可以精进商业模式。有了好的商业模式甚至可以出口,形成良性循环。如此,服务业有好的商业模式,自然可以创造高阶的就业人口,年轻人就不愁没有高薪的就业机会。

至于如何精进商业模式、增加投资呢?事实上,台湾的资金很多,我们有10兆元新台币的超额储蓄,另外还有20兆的保险资金,每年还以3兆元的速度在累积。只是我们管制太严,没有好好的运用,都跑到香港、新加坡去追求高报酬的运用。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政府欲提升经济的动能,应该马上做四件事:第一,服务业的主管部会必须订定20%左右的产业化KPI。第二,松绑法规必须有目标的松绑,而非为了松绑而松绑。同时,制定新的法规必须采取总量管制,在废除旧的法规前提下,才能新增法规。第三,部会必须每年订出三到四个协助其他部会通过法规的KPI,才能鼓励跨部会的合作。第四,各部会的中高层官员必须建立轮调机制,以降低成见,摒除部会的本位主义,促成跨部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