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未来四年台湾经济社会亟需重建的工程

未来四年民进党持续执政,社会各界无不期待,从过去「唯一拚政治」的思维重返已遗忘的「优先拚经济」理念,让低迷的经济能够振衰起敝。图/本报资料照片

龙年开红盘,投资人莫不期待台股「龙」光焕发。但对于即将执政的总统当选人赖清德团队而言,以龙年为始的未来四年任期,有诸多经济与社会课题亟待解决,绝对不容忽视。

民进党以「Team Taiwan(挺台湾)」为口号,透过公开场合不断广宣蔡英文总统执政近八年以来表现,包括经济成长居亚洲四小龙之冠,国民平均所得超「韩」追「日」;尤其过去两年来出口持续低迷,去年出口金额仍然创造史上第三高,至于投资则是在风力发电建设加持下,去年外商投资金额更是近16年来第三高,可谓自我感觉相当良好。

面对未来四年民进党持续执政,尽管新政府选前高唱国家治理愿景,然而选后从其胜选感言中却仅针对待解决的重要议题,例如健全劳保、健保财务,将会广纳民意参与、跨越政党鸿沟,寻求共识略为论述。此与近年以来社会各界,尤其疫情暂缓之后所感受的景气「闷困」,以及面临全球经济环境剧变挑战之下,希望新政府提出较前瞻发展策略之期待,显然南辕北辙。

亦即选后从舆论的反映发现,面对经济挑战日益严苛,社会各界无不期待,将过去「唯一拚政治」思维产生的负面效应,能够允诺未来四年重返已遗忘的谦卑「优先拚经济」理念,同时将意识型态的改革,转型厚植提高经济竞争优势,让低迷的经济能够振衰起敝,进而持续成长动能。至于这些影响台湾经济发展需重建的工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其一,社会治理摆脱选举考量,形塑民众信心。1990年代之后,台湾在经济型态转型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呈现了变化。然而,政府在治理上并未以「数字管理」作为政策调整的依据,反而将其转化为「管理数字」,借此掩饰执政各项缺失,与社会各界之感受不同。亦即新政府在体认社会各界感受下,必须摆脱以选举为考量的治理思维,重新形塑民众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同时提出妥适改善策略,否则恐让社会信心更加薄弱,导致社会结构更加险峻。

其二,产业转型创造竞争空间,发挥创新能量。疫情之后全球经济走缓,导致台湾出口成长衰退,不过,并非表示政府没有政策操作工具,而是需要透过松绑不合时宜法规,致力创造竞争空间,借此提供较公平合理、友善亲和的经营环境,发挥民间创新能量,使得各项产业在自由竞争下找出最佳创新模式,进而产生最适群聚型态。此外,兼顾产业均衡发展,在投入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让台湾发展为亚太研发中心、高阶制造中心,进而为经济的成长打造基础。

其三,能源政策秉持循序渐进,调整最适配比。近八年以来,虽政府高唱2025年「非核家园」目标,但受到先天条件限制,能源政策转型不易。亦即面对缺电风险,以及净零排碳潮流,必须在既有环境下找出最适能源配比,以提高能源之效率。此外,在供应稳定、价格低廉考量下,全球许多先进国家在规划最适能源配比上,逐渐提高核能占比。很显然地,未来若要选择再生能源取代核能有所困难,加上进口燃气易受国际因素影响,在能源政策转型上,与其盲目追求梦幻理念,不如务实评估既有环境,采取循序渐进发展,如此始能摆脱缺电阴霾。

其四,两岸关系找出和平模式,替代对抗纠葛。虽两岸存在政治歧见,尤其蔡英文任内不惜假借「抗中」、「保台」声浪堆叠政治利益,加上美国单方「脱钩」或「去风险化」要求,但两岸经济关系无法断绝,甚至难以终止两岸贸易行为。再者,尽管部分在陆下游制造台商,因经营成本上升或风险分散考量,而持续转移其他国家或迁回台湾;然而上游原材料、零组件,则是来自中国,尤其部分终端产品市场仍然选择中国。面对此一难以摆脱的格局,未来无论如何必须以台湾经济发展为前提,在研拟对陆经济政策思维上,不能再陷入政治意识型态纠葛,而必须积极化解两岸情结,以维系台湾生存之命脉。

其五,区域整合采取让利策略,突破政治藩篱。自从中国崛起之后,两岸政治纠葛,始终是台湾参与国际社会不易撤除的藩篱,导致在洽签区域整合上难以突破。亦即在国际政治现实环境下,虽与许多新兴市场的伙伴没有外交关系,但可以利用长期以来所累积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已建立绵密之产业网络,透过经济对话策略,同时采取「让利」策略,推动产业包括:增加投资及移转技术,以及提供新兴市场全面性或选择性开放,以建立双边更加紧密的经济伙伴关系,进而选择各种特定议题洽签小型协议,若能借此突破政治藩篱,其整体利益并不亚于加入区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