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全球战略的思维重塑台湾经济韧性

台湾近年历经美中贸易争端、疫情干扰及全球通膨危机等外在环境冲击,意味着必须从全球战略的思维,带领台湾经济脱胎换骨重塑韧性,让产业重新定位发展轴线。图/本报资料照片

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新近公布的「2023年世界竞争力年报」里,台湾以「Taiwan,China」之名称在64个接受评比经济体中,竞争力排名升至第六名,领先对手南韩,不但连续五年进步,为2012年以来的最佳表现,而且在人口超过2,000万人经济体中,连续三年排名蝉联世界第一。

尽管台湾整体表现颇为亮丽,然而若就各项评比排名加以观察,与民众生计息息相关的「经济表现」评比排名,则是从第11名退步至第20名。在其细项分类指标包括:「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评比排名上,均呈退步现象;尤其「国际贸易」评比排名,更是从第33名退步至第45名,已经沦为世界「后段」群组。

台湾在IMD国际贸易评比排名上表现不佳,或可归咎全球景气不佳,这也是今年以来调研机构不断下修台湾成长估值至难以「保二」的原因。亦即疫后受到全球景气复苏不太明显、各国央行不断升息、厂商持续调整库存,尤其占台湾整体出口比重高达4成的中国大陆恐陷通缩等因素影响,重创以「中间材或半成品」作为出口主体的台湾,从去年9月起出口即呈现大幅衰退,创下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最黯淡的期间,甚至在短期内难以由负转正。

上述现象,其实也反映了台湾经济所累积的脆弱性与风险性。诚如《经济学人》曾经在专栏中指出,新冠疫情期间面对全球各国封境管制之下,长期扮演着台湾出口动能的电子、资讯通信产品,因远距需求热络而持续畅旺,虽让台湾经济的表现颇为亮丽,但背后显示是新的开端,抑或是衰退之中短暂偏离轨道,其寓意则颇耐人寻味。

换言之,《经济学人》认为,让台湾经济于新冠疫情期间呈现亮丽表现原因的前者,将会在疫后逐渐趋缓;至于后者,则是受限于国内市场狭小,不太可能无限加码。也就是说,台湾经济受到既有条件限制,加上地缘关系影响,不但难以摆脱中国大陆经济磁吸循环,甚至不易再创经济新高峰。

无庸置疑,从美中爆发贸易争端到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以来,全球陷入前所未有的供应断链危机,让许多产业供应链被迫重新评估全球化策略。虽然许多学者专家指出,台湾产业必须重视「去全球化」,但部分则是认为,并非需要盲目追求「去全球化」,而是应该重新寻找发展路径。

尤其面对全球产业生态体系剧变之下,透过多元布局连结或许成本较高,却又是未来重塑经济韧性,分散产业风险的策略选择。

此外,更令台湾无法忽略的另一事实是,新冠疫情在造成许多产业陷入供应断链危机的同时,各国已开始推动供应链自主性政策。举例来说,美国拜登总统上任之后,特别签署行政命令启动包括半导体、大容量电池在内五项关键战略产业供应链重组政策,减少对中国之依赖。无独有偶,欧盟在其产业政策报告中同样以供应链脆弱为理由指出,必须加速提升关键产业「战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这些现象无疑说明,追求关键物资供应链自主性,降低过度依赖进口,已成为美欧产业政策的焦点。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从疫后迄今的政策选择加以观察,我们发现政府似乎并非从台湾经济将会面对更多不确定威胁,甚至持久战冲击的思维,协助产业或厂商进行前瞻部署,借此重塑台湾经济因应各项危机,而是随着2024年总统大选即将来临,以执政之优势,假借民粹旨意进行盲目撒币,以达到持续执政之目的,不但罔顾财政纪律、忽略公平正义,更别奢求打造台湾经济韧性。

台湾属于小型开放经济体系,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加上技术基础蓄积颇为薄弱,难以自我完整重组供应生态体系。检视过去五年以来,台湾在历经美中贸易争端、新冠疫情干扰、全球通膨危机、俄乌军事冲突等外在环境冲击之后,其实已意味着,我们必须从全球战略的思维,让台湾的经济脱胎换骨重塑韧性,进而借此让台湾的产业重新定位发展轴线。毕竟,未来全球经济所迎接的环境,将会是又急又猛之格局,此一动向对台湾经济的威胁,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