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台湾与印度合作的长线大战略

印度股市跃居全球第七大股市,不少媒体开始吹捧印度,认为印度是1990年代或2000年代的中国。图/美联社

最近印度股市的市值超越香港股市,跃居全球第七大股市,备受投资人青睐。而在美中贸易、科技战造成全球供应链版图重整之际,有不少媒体也开始吹捧印度,认为该国是1990年代或2000年代的中国,未来可以取代中国成为全球代工盟主,并带动印度经济的腾飞。

印度的确拥有不少优点,包括人口数全球第一、经济量体大、内需市场大、劳动力多且便宜、基础研究实力深厚、军事上不怕中国威胁,而且未来将扮演美国去中化的长线伙伴等。

但印度也有基础建设不佳、中央与地方税制芜杂、民主体制行政效率低,加上文盲多、种姓制度、劳动生产力不高等缺点。此外,也有不少台商到印度后发现,设厂很难获利。因此,多数人反映印度短期内还不适合大举投资,只是一个中长线的布局考量。

甚至美国桥水基金负责人达利欧(Ray Dalio)还指出,印度虽然是1990年代或2000年代的中国,但仍有好长的一大段路要走,因为其现任总理莫迪做不了「印度版的邓小平」。

其次,印度追求快速的经济成长模式,想跳过劳力密集的生产,直接迈向资本、技术密集的生产方式。但技术、资本密集生产的进口替代模式,印度目前缺乏比较利益,而且在利益团体的寻租(rent-seeking)压力下,很可能导致成本效益不佳、生产力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困境。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虽然附加价值高,但可以创造的就业机会相当有限,老百姓的储蓄率没办法有效提升,无法为技术密集产品提供广大的消费市场。同时,无法借由庞大出口创造更多的外汇存底,当然也无法为基础建设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源。

不过,印度的上述缺点还是可以利用时间来克服。首先,针对民主却缺乏效率:必须建立更严谨的制度,落实法律的保障,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更替而更换政策。同时,国家政策的可靠性、可预测性及延续性,应加以强化。

其次,有关基础建设不足、中央与地方税制芜杂:此一缺点可以参考中国经济发展初期,设立经济特区,由中央统筹政策、摆脱地方税制的干扰,并提供土地租税优惠、吸引外国厂商。在特区吸引外人投资,如果特区成功后,就会带动示范效果、带动更多经济特区的设立,由点、线、面全面扩散,吸引更多投资、带动税收增加之后,就有财力投资更多的基础建设。同时,特区示范效果,带动各个地区成立经济特区,并寻求更多的改革,塑造良性循环。这也是中国大陆常说的「开放倒逼改革」。

第三,关于种姓制度带来的生产力低落:虽然印度的种姓制度不利于劳工生产力,但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可以引进代工体系,吸引外人投资、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收入可以大幅增加,是否让较低阶层,但有固定收入的族群有机会接触、通婚较高阶层的族群,突破阶级流动、贫穷世袭的泥淖呢?

第四,面对储蓄不足、就业机会不足:透过代工体系的引进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打破贫穷、提高储蓄率、增加政府的外汇存底。同时,民众就业机会增加、所得增加之后,消费实力也会增加,就有能力为消费产品、工业产品提供更广大的消费市场。

而印度要突破现有困境、必须优先争取的代工厂商,非台湾厂商莫属。台湾拥有全球最佳的半导体、电子资讯、汽车零组件、石化产业、成衣纺织、工具机的完整供应链,应当是印度的最佳合作伙伴。不过,台湾的中小企业众多,和印度政府谈判的筹码相对较弱,如能由政府或公协会主导,带领整体供应链前往印度投资,并争取较好的租税优惠、土地优惠、绿色通道,以及法律、市场保障,厂商的意愿应会大幅提高。当然,台湾厂商也必须负一定的义务,例如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相关的人才培训制度、薪资的保障及合理、合宜的管理制度,并合法缴交税负,如此才能创造台印双赢。

1990年代,台商在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创造了6,000万至8,000万的就业人口,稳住了当时跌跌撞撞的中国经济成长,台湾的资金、管理制度与技术移转,协助中国在过去30年快速起飞。

30年后台湾的代工、群聚依然可以帮助印度缩短学习曲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与外汇存底,以及完善基础建设。在改善基础建设、人民生活水准提升后,相信印度将有更大的机会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的经济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