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台湾实质薪资成长钝化的结与解

雇用人数占比较多的住宿及餐饮、美容及美发、用品维修等行业薪资,不及整体行业平均水准。图/本报资料照片

主计总处日前公布受雇员工薪资最新统计指出,虽然近三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持续超过2%,但随着景气复苏,加上基本工资调升及企业加薪,带动薪资成长超过CPI增幅,今年上半年人均经常性薪资46,277元、年增2.56%,总薪资64,084元、3.74%。扣除物价之后,上半年人均实质经常性薪资43,158元、年增0.28%,三年以来首次转为正成长,实质总薪资59,830元、年增1.43%,增幅为三年以来的最高。

上述统计显示,国内受雇员工实质薪资似已摆脱「停滞」泥淖。不过,绝大多数民众对实质薪资增幅超过通膨率却完全无感,我们从主计总处公布的资料进一步分析,便可发现端倪。

首先,过去20余年以来在分享经济成长果实上,并非整体产业受雇员工获致雨露均沾,而是集中少数特定产业。亦即个别受雇员工所从事的行业相异或个人条件不同,其中雇用人数占比较少的电子零件、资讯、通信等制造业及专业科学及技术、金融及保险、出版影音等服务业薪资,超过整体行业平均水准;相对雇用人数占比较多的住宿及餐饮、美容及美发、用品维修等行业薪资,则是不及整体行业平均水准。

其次,如果采取较能够反映中产受雇员工薪资真相的「中位数」占平均数之比率加以衡量。依据主计总处最新资料统计显示,该比率从2012年的79.93%(薪资中位数44.2万元、平均数55.3万元),下滑至2022年的74.75%(薪资中位数51.8万元、平均数69.3万元)。若以2022年受雇员工817.2万人,薪资低于中位数的408.6万人计算,每月薪资平均数实仅有4.3万元,明显低于平均数5.8万元,说明国内中产受雇员工薪资增幅呈现逐年渐缓现象。

再者,依据主计总处「事业人力雇用状况」最新资料统计显示,属于较为稳定所得的「经常性薪资」占受雇员工每月收入来源之比重,从2016年的68.5%下滑到2022年的66.3%;同一期间,属于较不稳定所得的「非经常性薪资」收入来源占比,从17.6%持续上升到19.9%。也就是说,国内企业与其采取固定调整薪资给与,更倾向按照营业盈余透过加班、奖金或红利模式发放,借此降低营运成本压力。根据统计,今年3月以来制造业加班工时连续四个月维持16小时以上;其中,电子零件业更是连续三个月超过24小时,而且连续12个月维持成长。此意味着,受雇员工以「爆肝」的加班工时来换取薪资成长。

上述问题的症结,其实是长期以来,在经济持续成长的同时,受雇员工却无同步分享果实。依据主计总处「劳务报酬占国内生产毛额(GDP)之比重」资料统计显示,受雇员工劳务报酬分配占比从2012年的45.77%,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43.87%;相对企业营业盈余分配占比则是从2012年的31.82%,持续增加至2022年的36.41%。由此说明,过去十余年以来经济成长果实在分配上,仍然偏重企业、忽略劳工,导致绝大多数受雇员工实质薪资呈现长期钝化现象。

这些现象日积月累之后,在无形中也造成了所得分配持续恶化。从不久之前主计总处公布的最新资料统计显示,前20%家庭与后20%家庭的财富比较,已经从1991年的16.8倍,剧增为2022年的66.9倍。无庸置疑,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长期租税制度遭到严重扭曲,例如:遗产税率的调降、财产税率之偏低、富人税的搁置等社会失衡现象无法正义转型,使得富人更加容易不断累积财富。

我们不厌其烦对这些老生常谈的受雇员工薪资钝化原因加以陈述解读,正是希望能唤起政府的重视。行政院即将于9月3日举行的「经济发展委员会顾问会议」所涉及之「包容成长」方向,除了总体经济发展议题应加以检视之外,更需要针对绝大多数民众较关心的包括:整体富裕与个体贫穷、GDP荣景与所得分配恶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找出其核心症结,特别是长期遭到扭曲的租税政策,进而提出治标兼治本的务实政策,以及研拟更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此乃凝聚社会「信赖台湾」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