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新南向发展与台商投资的解析

工商社论

自2017年开始推动的新南向政策,经贸往来已有突破性的进展。财经部会的统计显示,2021年出口东协与新南向国家的金额,分别高达700亿、850亿美元,双双创下历年新高,同一时间里,台商对新南向国家新增的投资金额,一举冲破50亿美元大关,直逼对大陆投资金额。印太地区为当前全球经济聚焦点,台资企业能于国际财团环伺下有此成绩,实属不易,惟疫情缓和以来,产业型态与经济架构均变化剧烈,想要持续脱颖而出挑战甚大,同样不容小觑。

由政府主导的南向政策并非首度提出,李登辉与陈水扁两位总统主政时期,均有过类似的主张,这次卷土重来,能取得不错成绩,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际情势出现了有利的变化,而非政策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具体的说,若非中美贸易战缠斗多年,厂商洞悉情势调整布局,台资企业会否大举南进,恐还在未定之天。

由于贸易战火仍然在延烧,不论全面禁止新疆产品的进口,或是限制领取补助企业赴大陆投资的晶片法案,美国方面一再的出招,相信台商会把新南向据点备援生产基地的定位,重新调整并予以提升,贸易投资往来数据也将持续上升。

一旦愈来愈多台商在新南向市场落户生根,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坦言之,在大陆投资,台商可以拥有充足的优惠待遇,语言相通更是难以取代的优势,而在新南向市场布局,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每一个国家的文化、语言、法规、税制,乃至市场准入的条件,均不相同,经营难度远胜大陆,加上双边并无正式的外交关系,纠纷调处的问题更显棘手。

因此,当企业因为实际贸易条件考量,或配合品牌厂的要求,将南向列为投资的选项时,必须步步为营,也提供以下几点观察做为参考:

首先,台商要调整好心态,不要将东协视为高污染产业的新投资去处,各国对ESG的重视均显著提升。长久以来,台商落实ESG的压力,多来自品牌厂的施压,例如生产基地的基础电力使用绿电比重,设定须达10%~15%等,并做为下单数量多寡的参考指标之一,而新的压力来源可能出现在被投资国,东协各国均主动提出能源转型构想,以台商投资重镇越南为例,2030年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为32%,马来西亚、印尼设定具体目标的时间更早,2025年时,分别要求占比达31%与23%。

这些目标要达成,除各国主动从事绿能基础建设,当然也会设定责任目标并摊派给外资,近来传出的消息说,已有被投资地要求业者设厂时,必须同步建置太阳能板等发电设施,企业对此一趋势必须有所掌握。

其次是以关税为主的税率变动,对实际经营产生的影响。如前述说明,推动这一波台商跑到东协投资主要原因,为中美贸易战提高关税的效应,而今年起正式实施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是以推动零关税为主要号召。

但前者受到美国是否为抑制通膨,取消中国产品301关税的影响甚大,后者更要提防跨国企业透过零关税的优势,产品可于区域内任何国家进行销售的强大竞争。即有汽车业者大张旗鼓到某国设厂,因产品不敌泰国丰田产制的汽车,只能被迫转型,大笔硬体投资付诸流水即为一例。

来自劳动力的问题也是南向业者须留意的另一面向。台商投资的重镇越南,自因应疫情的「三就地政策」结束后,南越的工厂即常态性的出现缺工问题,即使找的到工人,工资水位也是愈垫愈高,当经济稳定成长以来,东协各国政府均把提高最低工资水准,当作重要的政策,今年以来尤其明显,如印尼元月起提高了最低工资,寮国与柬埔寨、马来西亚马上陆续跟进,越南也宣布7月开始调整,菲律宾提高的时点则落在2023年。

对于劳力密集型的企业来说,此部分成本的提升,进行南向投资时难以避免,企业只能持续的提升产品品质,或于部分生产流程导入自动化设备,做为因应的方法。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呼吁企业决定前进南向布局时,不要有打带跑的心态,要做好彼此共荣共存的长期准备,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愿意蹲点发展的管理干部,也才能争取到当地政府认同,在行政手段或投资条件上给予更多的便利,台商才有机会借由这一波的投资,壮大成为跨国际的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