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发展与监管、兴利与除弊
大环境变动给金管会带来的挑战,相较各部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图/本报资料照片
准总统赖清德的内阁人事逐渐完成布局,金管会主任委员一职由政大商学院副院长彭金隆出线,其长年勤于笔耕提供金融政策建言、协助民间组织与官方沟通问题的能力,均令外界印象深刻并多有好评,对新主委的期待颇深。虽不像经济部、劳动部的准首长,刚上任就要直球对决,面临解决水电缺口、年金破口的考验,但大环境变动给金管会带来的挑战之巨大,相较各部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提供一些观察,愿能有助台湾金融发展更上一层楼。
彭教授早年任职于财政部期间,曾参与「金融控股公司」制定的立法过程。当时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主流是透过机构的壮大、提升经营绩效,台湾长期实施的分业管理也逐渐不合时宜,且许多集团旗下已拥有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客观上而言也须要建置一完备的架构,方便监理的落实。
具体做法则在美式的金融控股与欧系的综合银行两者间进行评估,最后决定采取金控模式,并发展成为当前主要金融机构的运营方式。而财金部会的各分业监理单位也配合著予以整合,成立了「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成立之初的监理机关虽以「监督管理」为名,运行上却更重视发展机会的赋予。为了鼓励不同金融机构,愿意在金融控股的框架下整合,财政部提供了「共同行销」与「连结税制」两项优惠,台湾金融市场于是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革新,一口气出现了十多家金控业者。只是随着主政者的异动、政策出现更迭,不只跨领域的行销困难提升,租税优惠也难以落实,相当程度压缩了发展的机会,而拥有着特许业务准驳、金融检查大权的监理机关,予人感觉显得名符其实。
惟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却是一日千里,以目前来说,比特币为主的虚拟资产发展是最明显的例子。它拥有价格波动大、高度运用金融科技等特性,并不受传统监理思维的欢迎,却是当前国际上发展快速的金融商品之一,还透过市场壮大声势,不断的冲撞现有监理的束缚,或争取更多开放的机会,美国亦于年初开放了比特币ETF募集的申请。
身为虚拟资产主管机关金管会,从专法的拟具到对市场开放度的拿捏都是话题,如再把问题放大来看,台湾作为一个科技之岛,对于持续涌现的创新科技颠覆传统金融市场的现况,相较于世界各国更应能敏锐地察觉,监理机关如何看待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于发展新种金融商品的态度为何,受到高度瞩目。但如果以金融沙盒实验的成果来看,不免令人对监理单位有着「防弊重于开放」的担心,监管和发展两项指标间如何拿捏,乃至是否如同金管会成立时的初衷那样,顺应时势再一次将机构组织架构予以调整,值得好好思考。
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还有一项背景值得一提,即台湾的金融机构要从「小而美」转为「数大就是美」,是当时的主流想法。也的确,台湾没有一家规模能挤进世界前百大的银行,导致国际业务发展与人才吸纳都力不从心,颇令当时的执政高层耿耿于怀,因此以台土合三家公股银行为主合并的计划,一直都是口袋中的选项,但由于工会抵制在内的阻力甚大,终未能实现,反而是组建金控公司后发先至,还发展成为当前台湾金融机构的主力队伍。
金控公司以庞然巨大的身姿现身市场,对于中小型业者经营带来压力,对同行起到「大丈夫当如是」、「彼可取而代之」的示范效果,加上陆续出现的问题金融机构待价而沽,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论同业或异业间的金融整并此起彼落,有企图心者都在持续寻找属意的并购对象。
以目前而言,台新金是否会与新光金整并,以及京城银行花落谁家,即为受到市场关心的两大案件。惟每件并购案涉及的层面都相当复杂,从彼此间实际利益的盘算、合意或非合意整并、工会势力的安抚、监理条件的配合到金融市场的稳定等,都是问题,在台湾金融机构大型化的过程,要如何因势利导推动整合,同样是金管会必须扛起的责任。
新主委愿意重返官场奉献所学,辅之以30多年来在金融领域累积的人脉,相信对诸多问题如何处理应已有构想,期待其能对症下药,推出令人眼睛一亮的作法,看见台湾金融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