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打造AI超级高速公路与产业发展战略
我们必须积极想像2040年台湾AI产业生态系的愿景,虽然无法神准预测未来,但现在不做,将来必然会后悔。图/本报资料照片
如同40年前蒋经国总统责成打造新竹科学园区、半世纪前推动十大建设、再之前发展石化、水泥、钢铁等基础工业,2024年的政府、企业与学术界应以前瞻视野,联手建立本土人工智慧(AI)产业的国家战略。
如果我们认定AI是下个世代企业与社会运作的基础,就应该积极投资AI超级算力、架构关键的大模型、串联中大型产业龙头与上市公司既有的AI计划、鼓励新创公司与学校团队,使用国家投资的AI基建平台创造就业与企业价值,设定十年以上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持续投注资源,让台湾取得进入全球AI产业领先群的门票。
台湾如今有幸位居全球AI产业的关键地位,实源于40年前卑微的起步,如果当时没有一群具愿景且勇于面对挑战的官员与企业领袖踏出关键第一步,台湾绝无可能在40年后的今天获得全球关注,台积电也不可能成为「护国神山」。
我们当然也在全球产业竞争的战场上犯过大错,陈水扁担任总统时期高喊两兆双星战略,出售当时看似获利甚丰、如今看则是贱卖的国发基金对台积电等公司持股,投入庞大的资源却陷入产能过剩杀价求活的红海。另外就是社群产业大浪潮,「吃硬不吃软」的台湾科技公司忽略软体服务潜力,而政府决策视野局限岛内,错失了社群产业发展的机会。两兆双星是做了犯大错,社群产业则是不做也犯大错。
今天我们再度来到崭新产业革命的起点,台湾很幸运的卡到一个关键角色,但是,除了炒作AI概念股赚点短线快钱,更重要的是必须以国家产业发展、长期策略的角度来深刻思考,面对必然来临的AI产业革命,台湾除了巩固半导体制造的领先地位之外,还应该采取哪些关键的国家级策略,来打造台湾成为全球领先的AI科技岛。
台湾产官学界对于AI的必然性固然毫不怀疑,但还是背着「重硬不重软」的包袱,也对于如何有效起步觉得茫然,更多的讨论是AI发展的关键要素有许多都不是台湾的强项。但是,战后的水泥、石化、钢铁,1980年代的科技制造与半导体,起步时也都面临「不是台湾的强项」的质疑。相较于前辈产业,台湾在AI产业全球起步的当前,已经掌握许多优势,从国家的高度来看,投注资源发产AI产业固然不保证会赢,但是空有筹码却裹足不前,就一定会输。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企业、相信自己的年轻世代,当然应该以专业的方法拟定发展战略,遭遇困难就努力突破,如同台湾的产业前辈那样义无反顾不断前行。
AI产业需要算器、需要算力、需要建立基础大模型、需要演算法,需要人才,更需要大量使用上述基础建设平台,发展出具有商业价值应用的「企业生态系」。台湾企业在算器已有全球领先的竞争力,国家网路中心,还有鸿海、华硕、广达、辉达等企业也正大力投资超级运算中心,正在拉升国家算力,在算力的投资,我们也已经迈出大步。
接下来面对的考验是尽速架构出各领域所需要的基础大模型,传统中文的大语言模型是重中之重,其他已明确有AI商机的气象能源、国防军事、智慧工厂、生技医疗、金融交易、乃至商业消费等领域,也都应该建立跨企业、国家级的基础资料库与模型。
如果台湾本身资料数量不够,就应联手其他可能合作的国家。规模比台湾小、技术落后台湾的国家不少,全世界除了美国与中国之外,多数国家几乎都面临规模不够、资料不足、技术落后的挑战,台湾只要不故步自封,就有串联全球掌握机先的胜算。
架构AI产业的基础建设平台,犹如50年前架构南北高速公路、30年前兴建台湾高铁,政府提供产业发展的基础,鼓励所有国民、企业、学校、新创来使用,从大量的使用中找到最有效率的运用,找到最会运用的企业。在产业初创的起始点,我们当然不会知道最终胜出的赢家是谁,但以台湾企业与个人脚踏实地、追逐高效率、产出最佳产品、创造企业利益的特长,就算参赛者不断被淘汰,最终一定有机会培养出具国际竞争力的赢家。
总统府的三大委员会与行政院的经济发展委员会,应该纳入AI产业的发展计划,或者应该直接责成相关部会启动相关的讨论与规划。在2024年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想像2040年台湾AI产业生态系的愿景,虽然无法神准预测未来,因为最终的产业发展是靠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出来的,但我们既已握有一定的筹码,为了台湾下一阶段的产业发展,现在不做,将来必然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