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台湾发展双循环的可能性与策略

工商社论

大陆最近积极推动双循环经济发展(外循环指的是出口,内循环指的是内需),背后原因在于美中贸易战新冠肺炎后全球经济下滑、冲击出口。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陆在面临出口下滑以后,出口导向的策略必须有所调整。中国采取扩大内需的策略有几个优势:第一,中国市场大、人均所得提高,加上逐步建立小康社会购买力强。第二,扩大内需,会使大陆的产业光谱更完整,避免产业发展两极化现象。第三,扩大内需可以解决大陆所得分配严重失衡的问题。

看看大陆,想想自己。台湾近十年来也面临了产业发展两极化(M型产业)、社会所得两极化的现象(M型社会),现在更面临股票市场M型化的现象(电子资讯业半导体股票高涨,但是传统产业、内需服务业等的股票却表现平平)。为消弥M型社会的所得分配失衡,解决M型产业现象,扩大内需产业的「内循环」也有相当的必要性。

过去,台湾也曾试着使生技产业和电子资讯业扮演双引擎的现象。但生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太长,公司创业或卖掉公司,或兴柜、上市、上柜后,真正受利者创业者、大股东以及股票市场的投资人居多,但就业机会的创造相当有限。台湾的生技领域人才多数仍留在学校研究,到研究机构工作,甚至滞留国外,生技产业的发展,和电子资讯业、半导体产业,带动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创造众多就业机会,以及带动庞大出口相去甚远。

至于在电子资讯业、传统产业上,随着电脑低价化、海外生产比重高,国内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而传统产业的附加价值不高、过去制造业刻板印象,青年人比较不愿意投入。所以,光靠制造业的投资是不行的,因为制造业欲维持较高的附加价值,自然无法创造很多就业机会,此乃张忠谋董事长所谓的「创新、就业、分配之间的矛盾」。当然如何把AI、5G等数位经济的科技导入传统产业、服务业,提升它们的附加价值、创造更多高阶就业机会也是个关键。加上台湾过度投资专上教育,大学、硕士、博士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投入服务业。鉴此,服务业的振兴才能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以及高阶人才的就业机会。

尤其在美中贸易战、新冠肺炎,加上两岸的对峙,未来的出口势必比以前更形严峻。因此,内需的消费跟扩大投资将带来新的契机。在投资上,不管是政府在风力发电、新能源的投资、前瞻基础建设的投资等,有机会引领台湾创造迈向数位经济时代的动能。

至于在扩大内需消费上,可能有不少人会提出质疑,包括台湾内需市场太小、新冠肺炎后民间服务业受到不少疫情的影响。但事实上,台湾在服务业的发展上也有不少的契机。包括台湾专上教育的投资多,服务业的人力充沛,加上香港通过国安法之后,香港有很多的金融、物流、法律会计专业人才外流,都是台湾的助力

其次,台湾有10兆新台币的超额储蓄,与20兆元新台币以上的保险资金,如能加速服务业的松绑、产业化,并把上述资金导入,精进商业模式,创造高阶人才的就业机会。加值服务业的影响下,可创造不少内需的机会。一旦服务业商业模式提升、经济竞争力加强下,又可以创造不少出口的机会。在良性循环之下,台湾服务业将大有可为,也可趁机解决青年人的低薪问题。

综上所述,协助服务业提高附加价值、升级转型,有机会提高服务业的纵深,扩大内需市场,吸纳台湾的优质人力及创造高阶人才的就业机会。因此,发展内循环,意味着必须要优先发展台湾的优质服务业,至于如何发展台湾的服务业,扩大内需循环呢?

第一,加速松绑相关法规。法规的松绑不是为松绑而松绑,而是应该有最终目标的松绑。同时,各部会法规应有总量管制,先去掉一个法规,才能增加一个法规。

第二,服务业的主管部会必须有一定比例(如20%)的产业化任务。如金管会应有提高直接金融比重、增加一定比例的新金融商品,以及提升台湾在亚太金融中排名的绩效指标(KPI)。例如卫福部,应有降低医院对全民健保依赖度的比率,加速发展国际医疗产业、长期照护产业的产值。再如交通部观光局,应把提升光客的人均产值订为KPI,才会加强和其他部会的合作如推动医疗观光,才会推动定目剧场,增加优质观光行程,增加观光的附加价值,而不是被动的以夜市观光为吸引国际光客的主要诉求。

第三,服务业的主管部会,必须有协助其他部会推动任务的KPI。同时,加强部会之间主管的轮调,以降低本位主义,进而加强跨部会的合作,推动服务产业发展。

第四,服务业的主管部会应建立自己的智库。有了智库才有研究、规划能量,同时,智库必须培养人才、赋予资金的配备,才能达到协助部会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