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金融策略才是永续发展目标的解方

工商社论

公投即将进入到最后倒数阶段,其中「重启核四」及「第三天然气接收站(三接)迁建」议案属专业范畴,与科学论证息息相关,但此次公投俨然已经成为蓝绿对决的政治工具,不问专业,只问颜色,绝大多数赞成或反对公投提案者的意识型态主导性,已远远超越其本身相对浅薄的科学认知,不但扭曲这次公投的意义且垫高了社会成本。

事实上,正反双方绝大多数人答不出「核能」和「天然气」等发电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更无法回应不同发电方式所带来的环境外部成本有多高,因此,一直以来,大众无法理性讨论为何核能在国际上被视为洁净能源的理由,或我们是否该在碳中和的道路上讨论如何以核养绿。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以及NEA的估计,燃煤的环境外部成本是核能的12倍之多,而天然气的环境外部成本也是核能的9倍以上。如果追求永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认知,那么核能应该比燃煤、燃气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至少不应该是被追打的对象。原本科学应该成为政治决策的基石,政策做成后,政治力量应该反过来确保科学不致被误解或扭曲,但在现实上,一味强调政治正确却往往悖离了科学的正确论述。

同样地,为了处理气候变迁议题,要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遏止气温上升1.5度C,需要大幅改变人类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要形成有责任的市场经济活动,仅依靠科学劝说的力量实属有限,因为减碳成本相当高,鲜少企业会愿意投注巨资从事环境改善。因此,各国纷纷建立碳市场,期待借由市场的力量进行减碳行为的导引,欧盟现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价格,甚至高达1公吨2,000元台币,更证明若没有适当的碳交易价格,实在很难看见目标下的企业减碳行为以及环境技术的导入。因此,在国内外政治重度干扰的困境下,金融工具与市场手段在国际间已被赋予厚望,成为追求永续发展的终极策略与真正的推动力量,这也是为何现今各项ESG的相关倡议与发展蓬勃的重要原因。

有效的市场手段与管制建立,如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市场、经济活动环境分类标准以及碳边境调整机制,是目前各国迈向碳中和的重要制度发展潮流。固然,环境市场制度建立不易且须考量国内企业接受程度,而需要更多研议时间或规划,但不能不警觉的是,2030年各国的市场手段一旦落实成形,我国企业可能被远远抛在国际市场之外的可能性。换言之,如果想要藉提升台湾环境表现,进而增加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我们正在跟时间赛跑,而市场策略会是减碳成效的重要关键。

金管会黄天牧主委在12月初时,呼吁各金融机构要开始盘查与思考自身及投融资客户的碳排放量,乍听之下令人不解:碳排放量盘查不是应由其他单位如环保署或各事业主管机关所发起?为何由金管部门倡议?事实上,黄主委的呼吁极具意义,因为在这场赛跑之中,经济活动的盘查已经不仅是企业的环境表现而已,其代表的不仅是投融资评估时的高度重要资讯,企业的重要永续成分资讯,也是温室气体管制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更是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的基本功;没有碳盘查,不会有企业的资讯揭露,也不会有碳交易,更不会有气候金融等市场或重要的金融商品,这对于我国未来的新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关键影响。

碳中和没有捷径,唯有透过碳盘查和碳市场可带来关键性的减量。金融力量是经济型态转型的驱动力所在,要建构有效的环境市场机制,达成永续目标,没有人是局外人。台湾可以借由国内成熟的金管体系成为环境市场的力量,特别是近年来加速推动永续金融法令业务也有目共赌,相信如果能由金管会建立金流的环境管理系统,与环保署的物质流减量系统发挥整合力量,碳中和的制度建置才得以完整。

今年因疫情延后一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缔约国大会(COP 26)在11月中落幕了,虽然没有就温室气体减量部分达成突破性协议,但针对未来的碳市场交易规则有着明确共识,特别是再度提出京都议定书的交易规则,如清洁发展机制等作法作为减量义务的达成手段;并鼓励各国净零排放以国内为优先,同时累积为来年碳中和的需求作准备。同样地,台湾的企业在国际供应链的要求下,也无法逃脱净零排放的需求,碳权交易将会是企业净零排放的关键,政府应有效提供解决方案,而非只是鼓励企业往外购买碳权,造成国家减量无法真正落实于台湾境内。

总而言之,以金融工具与市场手段建构永续台湾,整体推展工作需要一步一脚印,扎实的建立各种操作面所仰赖的基础工作,如碳盘查,也因此期待我国永续发展的契机就从金管会与环保署的实质合作来展开,毕竟政治是一时,永续台湾才是所有国人期盼的境界。